摘要:5月5日,作家莫言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打假澄清此前在网络盛传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等5句话并非自己所言。在此之前,莫言已多次公开澄清一些并非自己所作的“金句名言”。这些“鸡汤语”之所以会被冠以莫言之名,是因为这些文字具有很强的煽情性,容易带动人们的情
□侯慧超(山西大学)
5月5日,作家莫言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打假澄清此前在网络盛传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等5句话并非自己所言。在此之前,莫言已多次公开澄清一些并非自己所作的“金句名言”。这些“鸡汤语”之所以会被冠以莫言之名,是因为这些文字具有很强的煽情性,容易带动人们的情绪,使其认同内容;加之人们难辨真假,进而认为这些文字确为莫言所作。然而,这些“鸡汤”大多缺乏生活积淀,只有煽动性的文法,与莫言作品风格相去甚远。
虚假署名损害着作家在大众群体中的形象,而作家的名声又助长“鸡汤语”“仙方句”广泛传播,进而削弱作家真正思想的感召力。当“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绵绵”这种句子被冠以莫言之名,莫言作品在人们心中的思想高度便被严重拉低。当“他们没把我当残疾人,也没把我当人”这种略带黑色幽默的话语被营销成史铁生的文字,史铁生通过苦难凝练成的文字厚度也在不断消减。
受害的作家们却有苦难言。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当下虚假署名行为难以根除,虚假署名和辟谣的成本严重不对等。有些作家甚至因早已过世而无人为其发声,致使这些作家用苦难写就的思想光芒不断黯淡。例如,网络上曾兴起一阵“鲁迅曾经说过”的风潮,其中不乏曲解鲁迅思想的内容。
诚然,这些文字中不乏优秀之作,但虚假署名仍在损害真正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例如,莫言曾因一篇名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文章,收到出版社因将其收录入某大学教材而支付的400余元稿费,可这篇文章并非莫言所写,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可见,虚假署名同时侵犯着创作者和被署名者的著作权。
这些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且或多或少传播着不良观念。在“伪金句”的传播狂欢中,读者也必将深受其害。一些认知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可能会因“知名作家”的头衔而部分认同这些浮于表面的文字,影响其认知的健全发展。虚假署名现象层出不穷,而群众又难辨真伪,错误观点借此以名人之名广泛传播。这种广泛传播会影响作家形象和群众观念,进而形成“传播—影响—再传播”的恶性循环。
对于虚假署名现象,不应只有受害者站出来声明。社会大众也应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重视作家的署名权和著作权,共同抵制虚假署名的不良风气。若社会中充斥着虚假署名现象,人们获取真知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也将受到侵害。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