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4岁北大才女离世,葬礼却在八宝山举行,她有何特殊之处?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6 21:21 1

摘要:她短暂的一生里总是在吃苦,生活里唯一的一点甜就是读书了。可就这么一点甜,残酷的命运都要反复剥夺,叫它成为一件“奢侈品”。张培祥家里不富裕,父母身体又不好。张培祥为了减轻家里负担,5岁起就在地里忙活。种水稻、割野菜、喂牲口,家里的农活张培祥是一件不落。

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北京大学破例为自己的学生在八宝山举行了葬礼,撒贝宁主持葬仪,许多名人到场致哀。

可这个学生一不是行业翘楚,二也不曾为国捐躯,凭何叫北京大学为她破例?又凭何让这么多名人为她送行?

这名北大学生名叫张培祥,因急性白血病而离世,终年24岁。

她短暂的一生里总是在吃苦,生活里唯一的一点甜就是读书了。可就这么一点甜,残酷的命运都要反复剥夺,叫它成为一件“奢侈品”。张培祥家里不富裕,父母身体又不好。张培祥为了减轻家里负担,5岁起就在地里忙活。种水稻、割野菜、喂牲口,家里的农活张培祥是一件不落。

再大些,母亲开始带着她走山路去集市里卖米。几十斤的大米、几十里的山路、沁进伤口里的汗水,这些成了年幼的她对集市的回忆。

张培祥一边帮忙家里,一边读书。可命运还是没有放过他,10岁那年张培祥家里的经济状况愈发窘迫,父亲无奈之下还是对张培祥开了口:“娃,别念了吧。”张培祥无奈放下了书包。

万幸,来家里探望的姑姑不同意张培祥辍学——“山里娃娃不上学,将来能有什么出路?”张培祥在姑姑的资助下重返校园,可贫穷依旧如影随形。

张培祥中考成绩优异,考入了当地的好高中。可高考前一年,家里又出了变故,父母亲同时患病,张培祥不得不南下打工。她从学校离开的事儿被校长罗定中晓得了,校长直言叫她这么好一个读书苗子去打工就是瞎胡闹。

罗定中花了四个月时间寻回她,给她免除一切学杂费的同时还会在生活上帮助她,张培祥终于又坐回到课桌前。

1997年,张培祥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她以株洲市文科状元、湖南省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法学院。家里东拼西凑给张培祥带了1000元北上,交完学费后所剩无几。于是她白天学习、晚上打工。可哪怕如此辛苦,张培祥也能在一众天之骄子中始终保持专业前十的好成绩。

张培祥在文学领域是有极大天赋的。本科在校时以“飞花”为笔名创作的《大话红楼》在北大未名BBS上引发轰动。研究生期间又策划并主持《新青年》栏目,翻译外文著作。

用知识丰盈自己的她自信飞扬,像个小太阳一样。这些事业也让她有了一些积蓄,她为家中购置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可命运再次给这个女孩一个重击——张培祥生病了,急性白血病。

病床上的张培祥很乐观,总是微笑着。张培祥的弟弟与她配型成功,可高考在即,张培祥不想因为自己的病情而影响弟弟的高考。她与弟弟约定,等弟弟报到那天便进行手术。可乐观的女孩儿最终还是败给了命运,张培祥没能等到约定的那一天,先一步离开人世。

临终前,她在病榻写下绝命诗:“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根据她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葬在了北京,一半随父母一起乘飞机魂归故里。

那么北大为什么会关注到张培祥呢?这与张培祥的出身有关。张培祥不仅在学业上十分出众,她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过去的自强故事更令人动容。张培祥的存在就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一个鲜少有人注视的角落——贫苦家庭孩子的坎坷求学路。

张培祥的求学路更多靠的是个体善意,在感叹人们的善意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制度性保障缺失和教育公平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无数人说了无数遍。可张培祥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残忍的事实,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踏上“知识改变命运”这条路的。

社会应当关注教育资源分配和医疗负担等问题,正如撒贝宁在其葬礼上所说的那样,“将感动化为行动,让更多张培祥不必以生命为代价叩响命运之门”。用制度性保障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苦家庭的孩子也能有普惠性的教育公平。

[1]本刊编辑部.从《卖米》说起[J].甘肃农业,2019(09):1. 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19.09.002.

[2]朱玉文.一篇《卖米》刷爆朋友圈,记者醴陵探访北大才女张培祥成长轨迹[N].湖南日报,2018(6).

来源:青史君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