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五一档,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无疑是黑暗降临。曾经热闹非凡、座无虚席的影院,在这个本该收获满满的档期,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冷清。总票房定格在7.4亿元,同比暴跌52%,观影人次锐减至1862万,市场表现甚至倒退回2015年的水平。这一组组数据,如同寒
图源:灯塔专业版微博截图
中国电影市场的“至暗时刻”:五一档滑铁卢背后的危与机
2025年的五一档,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无疑是黑暗降临。曾经热闹非凡、座无虚席的影院,在这个本该收获满满的档期,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冷清。总票房定格在7.4亿元,同比暴跌52%,观影人次锐减至1862万,市场表现甚至倒退回2015年的水平。这一组组数据,如同寒风般刺痛着电影人的心。
走进五一档期间的影院,往日排队购票的长龙不见踪影,售票窗口冷冷清清。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档票房仅为7.4亿元,与2024年的15.2亿元、2023年的14.9亿元相比,直接腰斩,票房水平一夜回到2015年的6.3亿。
在众多影片中,头部影片呈现出断层式疲软。《水饺皇后》以1.91亿元的票房成为国产片中的“孤峰”,而《猎金游戏》勉强拿下1.34亿元,这两部新片成为仅有的破亿影片。与此同时,还有6部影片扎堆在3000万 - 7000万区间,竞争异常激烈却又难以突围。
旧片却逆袭得毫无悬念。春节档上映超3个月的《哪吒2》,凭借着前期的热度积累,上映三个多月后仍然占据6.4%的排片。甚至重映版《幽灵公主》也跻身票房Top3,这无疑是对新片供给不足的讽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五一档,如今却成了旧片“养老”的温床。
观众流失严重是这次滑铁卢的直观体现。单日票房弹性系数降至0.3,数据显示,短视频每天人均使用时长达到128分钟,严重分流了观众的注意力,约有1919万原本可能走进影院的观众被短视频“抢走”。
供给端失血:内容荒漠化
创作衰退严重打击着电影市场。古装片备案数量在2023年同比大幅下降62%,从曾经的热门题材逐渐走向沉寂。动作喜剧的占比也从58%降至31%,曾经风靡一时的类型片如今难觅踪影。
投资塌方更是让电影创作雪上加霜。2024年电影备案量同比减少30%,中国电影Q1净利暴跌245.3%,光线传媒等头部公司也纷纷撤资。《哪吒2》之后,鲜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影片出现,市场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类型断代问题突出,科幻、西部等稀缺类型仅占票房的8%,而在北美,同类电影占比高达37%。国内电影市场类型的单一,使得观众的选择变得极为有限。
发行端紊乱:档期失衡战
改档乱象频发。《独一无二》首映礼当场撤档,让人摸不着头脑。档期影片数量同比增加了25%,达到10部,原本就拥挤的档期更加不堪重负。到了5月,后续竟然0部新片定档,《封神三部曲》《蛟龙行动》等备受期待的作品集体延期,让观众对电影市场充满失望。
空窗危机导致市场活力不足。宣发失焦也是问题所在,《猎金游戏》宣发周期长达2年,却仍难破圈,预售同比下滑67%。这些都在影响着电影市场的正常运转。
需求端变革:娱乐场景革命
时间的争夺战愈发激烈。剧本杀门店突破4万家,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短视频日均使用时长达到128分钟,严重挤压了人们走进影院的时间。
下沉市场开发不足。《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显示了一些区域潜力,但整体来看,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的电影消费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审美代际差也在加剧矛盾,Z世代对套路化创作的容忍度归零,女性观众购票决策权占比达到64%,而市场中满足他们需求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影院倒闭潮悄然来袭。2 - 4月期间,全国有26家影院关闭,北京部分影城甚至出现了零上座场次。曾经热闹的影院,如今变得门可罗雀。
资本信心崩塌。影视股在五一档后普跌,华谊兄弟等老牌公司集体保持沉默。投资者对电影市场的未来充满担忧,投资热情大大降低。
创作权力转移。票务平台掌握了70%的宣发资源,然而创作话语权却出现错位。传统创作者的声音逐渐被淹没,对电影内容的质量把控带来挑战。
人才流失危机加剧。特效团队纷纷转型短视频,AI替代的威胁也降临到传统制作岗位。电影行业正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
内容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设立科幻/AI电影专项基金,开发西部片如《大风杀》、无厘头喜剧等稀缺品类。构建剧本评估、类型片标准、特效共享平台三大支柱,为电影创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建立女性向、家庭向、Z世代向垂直内容矩阵,精准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档期生态重构也至关重要。建立容量评估机制,单档期影片限制8部,设置5月、11月“中小成本孵化档期”。推行区域性分级发行,参考印度多语言政策,华北地区重点排片喜剧,华南地区主打动作片。建立“票房贡献度”指标,淘汰零上座影片的二次密钥申请,避免市场资源的浪费。
消费场景再造能够为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推进“影院 + 餐饮 + 剧本杀”混合业态,像万达5.0店通过这种方式,客单价提升42%。深入开发影视衍生品,将票房占比从2%提升至15%,对标漫威的成功模式。引入虚拟制片、AI辅助创作等数字技术,打造《流浪地球》式的工业化标杆。
政策组合拳也必不可少。税收优惠方面,对科幻类型电影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金融创新上,试点“票房收益权ABS”来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国际合作,参照美国《创意未来法案》建立中外合拍绿色通道。
对比北美市场,人均观影频次达到3次,而中国仅为1.2次。2024年北美票房高达950亿人民币,中国只有425亿。中国电影市场与北美市场的差距,让我们看到提升的巨大空间。
电影市场如今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该不该一刀切地调整档期政策?”“谁该为这次五一档的巨大损失买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是一场危机,也是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唯有通过内容提质、生态重构、技术革新三位一体的战略升级,才能突破“套路化内卷”陷阱,释放人均观影频次翻倍(1.2次→2.5次)带来的千亿级市场潜力。
从个体遭遇来看,那些满怀期待走进影院却失望而归的观众,他们的消费热情在消退。从群体焦虑而言,电影从业者担心行业发展前景,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中国电影市场的“至暗时刻”已经来临,但只要敢于直面问题,积极寻求破局之道,定能迎来属于电影产业的春天。这场关于电影的变革之战,关乎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的核心利益,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来源:零售运营qp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