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玫瑰在现实土壤绽放:编剧解读《玫瑰的故事》的理想与真实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6 17:20 2

摘要:当《玫瑰的故事》在荧屏上展开黄亦玫(刘亦菲饰)跨越世纪的情感画卷时,观众被剧中精致的光影美学、复古的时尚轮回以及女主角 “美而不自知” 的飒爽姿态所吸引。这部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剧集,既承载着原著中 “传奇女性” 的浪漫底色,又融入了编剧李潇对千禧年代的细腻记

当《玫瑰的故事》在荧屏上展开黄亦玫(刘亦菲饰)跨越世纪的情感画卷时,观众被剧中精致的光影美学、复古的时尚轮回以及女主角 “美而不自知” 的飒爽姿态所吸引。这部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剧集,既承载着原著中 “传奇女性” 的浪漫底色,又融入了编剧李潇对千禧年代的细腻记忆。

亦舒笔下的黄玫瑰是 “星河级” 的存在,而李潇的改编首先要解决的是 “传奇落地” 的问题。她将原著中模糊的富豪家庭背景,转化为清华大院的高知环境:“我们想赋予她一种更贴近大陆语境的‘完美起点’—— 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知识与教养的熏陶。”

地域文化的重构是另一个关键。

尽管小说中黄玫瑰的足迹跨越全球,剧集却将核心场景锁定在北京与上海。

李潇以自身经历锚定北京的 “松弛感”:“2000 年的北京像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磁场,中戏胡同里穿拖鞋打水的师哥师姐,是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想象。” 而上海的 “精致感” 则是出于视觉美学的考量:“我们无法真实还原上海的生活细节,但通过电影级的打光和场景调度,让它成为承载角色蜕变的‘镜像空间’。”

这种双城叙事不仅形成了南北文化的碰撞,更暗合了黄一梅从 “天真少女” 到 “职场精英” 的成长轨迹

有观众指出,剧中北京的色调过于柔和,与现实中的 “灰色奋斗感” 不符,甚至质疑 “清华大院” 的置景是否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

对此,李潇回应称:“我们在美术设计上综合了多个大院的特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集体记忆’,而非复刻某个具体空间。” 这种 “折中主义” 的创作策略,既保留了时代的真实感,又赋予了故事美学上的升华。

的情感轨迹带有亦舒式的 “疏离感”,而剧集中的黄亦玫则成为 “敢爱敢恨” 的行动派:主动追求初恋庄国栋(彭冠英饰),果断放弃失衡的婚姻,甚至在每段关系中保持 “进可热烈、退可洒脱” 的姿态。

李潇直言:“我希望她在每一份恋情里都占有主动权 —— 爱是我的选择,不爱也是。这种‘主体性’是现代女性意识的核心。”

这种主动性的建构,通过对比手法得以强化。

与黄亦玫形成镜像的苏更生(万茜饰),出身破碎家庭,却凭借务实与清醒走出创伤。两人如同硬币的两面:一个承载理想主义的 “爱之勇气”,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 “生存智慧”。

李潇特别提到苏更生与黄振华(佟大为饰)的感情线:“苏更生的‘里程碑式嫉妒’,让她看清自己的真心,这种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才是真实的女性情感。”

面对 “黄亦玫是否过于完美” 的争议,李潇坦言这是刻意的理想化处理:“现实中这样的‘六边形战士’或许罕见,但影视剧需要提供一种审美超越 —— 她的‘完美’不是空洞的标签,而是知识、教养与人格魅力的集合。”

而对男性角色的 “柔化”(如黄振华的松弛、方协文的自卑),则是对传统 “大男主” 叙事的解构:“我们想展现一种‘去性别化’的尊重 —— 男性可以细腻,女性可以强势,重要的是角色是否具有真实的人性肌理。”

有评论指出,剧中通过贬低其他女性角色(如关芝芝、韩鹦)来凸显黄亦玫的魅力,本质上仍是 “男权视角下的产物”。

例如,周士辉为黄一梅悔婚的情节,被批评为 “用男性的疯狂追求证明女性价值”,而黄亦玫职场上的 “开挂”(如首次策展即获成功)也被质疑 “脱离现实”。对此,李潇解释称:“黄亦玫的‘理想化’是为了对抗当下‘爱无能’的社会症候,我们需要一个角色证明‘主动去爱’的可能性。”

改编亦舒作品,注定要面对原著粉与影视观众的双重审视。当有观众质疑 “黄亦玫大闹庄国栋住所是否符合‘洒脱人设’” 时,李潇指出:“再强大的人,面对初恋的冷暴力也会崩溃。

这种‘不完美’恰恰是她的魅力 —— 她不是神,而是带着痛感去爱的人。” 这种对角色 “瑕疵” 的保留,源于李潇对 “真实人性” 的坚持:“如果要求角色完美无缺,那我们与生活中‘权衡利弊’的算计又有何异?”

在女性议题的表达上,李潇刻意规避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当婆媳矛盾、职场性别偏见等桥段出现时,她强调 “不做道德审判,只呈现生存状态”:“就像《麻辣婆媳》时期我写婆媳矛盾,现在写苏更生的童年创伤,本质上都是在说‘女性的成长从不是单一路径’。” 她尤其反感 “渣男”“恋爱脑” 等标签化批判:“人性复杂如网,简单贴标签是对创作的亵渎。”

面对当下影视行业的 “爽剧” 趋势,李潇选择逆流而上:“我知道观众需要‘爽感’,但真正的爽,不该是简单的‘打小三’‘升职加薪’,而是角色遵从内心的选择所带来的精神畅快。”

这种坚持,让《玫瑰的故事》在 “悬浮” 与 “落地” 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坐标 —— 它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如黄一梅的情伤、苏更生的创伤),却始终相信 “爱作为一种能力” 的存在价值:“当社会热议‘爱无能’时,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告诉人们‘主动去爱,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有学者指出,剧中对女性困境的刻画浮于表面,例如黄亦玫被方协文贬低为 “生孩子的工具”,看似尖锐的台词实则是 “刻意竖起的靶子”,缺乏对社会机制的深层探讨。此外,剧中密集的亲密戏份被批评为 “尺度过大”,甚至被质疑 “教坏青少年”。对此,李潇坦言:“我们试图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但争议本身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 如果一部剧能引发思考,它就已经完成了使命。”

从《大丈夫》到《玫瑰的故事》,李潇的创作始终围绕 “人” 的情感本质。她拒绝将女性角色沦为 “议题工具”,而是让她们在时代浪潮中舒展羽翼:黄一梅的 “主动爱与主动离开”,苏更生的 “清醒自持”,甚至配角们的 “瑕疵与挣扎”,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 “爱与成长” 的众生相。

正如她在访谈中所说:“亦舒笔下的玫瑰是带刺的,我们的改编不是磨平尖刺,而是让她在现实土壤中扎根 —— 她可以娇艳,可以受伤,但永远不会失去破土而出的力量。”

当影视行业陷入 “数据焦虑” 与 “标签化陷阱” 时,李潇的创作哲学恰似一记清醒的注脚:真正的好故事,从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或逃离,而是在理想与真实的裂缝中,为观众留出一片可以仰望的星空。

就像黄一梅在剧中的独白:“爱不是计算,是心跳的本能。” 或许,在这个 “爱越来越稀缺” 的时代,这样的创作初心,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 “爱的能力”。

“当我们在荧屏上追逐‘完美人设’时,别忘了真正的传奇,是敢于在破碎中依然选择热烈生长的勇气 —— 就像玫瑰,带刺却自由,凋零却芬芳。”

【内容来源于@是个人物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