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北京润牛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家庭温情力作《家的方向》今日正式官宣定档,将于2025年5月23日全国院线公映。影片由梁青松、高煜欢联合执导,李光复、孙桂田、李立群(中国台湾)、李元元(中国台湾)、董晨、林澄等两岸演员深情演绎,以一只信鸽的千里归巢为引,串联起跨越
由北京润牛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家庭温情力作《家的方向》今日正式官宣定档,将于2025年5月23日全国院线公映。影片由梁青松、高煜欢联合执导,李光复、孙桂田、李立群(中国台湾)、李元元(中国台湾)、董晨、林澄等两岸演员深情演绎,以一只信鸽的千里归巢为引,串联起跨越海峡的亲情羁绊,在代际冲突与和解中叩问“家”的本质,更以细腻笔触勾勒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图腾。
三代人的亲情救赎,两岸同胞的共情纽带
影片以北京四合院中的邱家为叙事原点:父亲老邱(李光复 饰)退休后悉心照料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孙桂田 饰),借养鸽寄托对老宅与亲情的坚守;儿子亮子(董晨 饰)创业失败后试图变卖祖宅,却在与父亲的对抗中意外揭开尘封的家庭秘密。一只名为“九天”的信鸽意外飞越海峡,被台湾少女阿珍(李元元 饰)与爷爷(李立群 饰)发现,鸽脚上的北京印记成为唤醒两岸共同记忆的钥匙。九天搏击风雨的归家之路,既是邱家三代从误解走向理解的亲情重建,亦是两岸同胞跨越山海、心向团圆的情感共振。
导演梁青松坦言:“《家的方向》不止是一个家庭故事,更是一次对‘根文化’的追问。信鸽归巢的天性,隐喻着中国人对‘家’的本能眷恋;而四合院与台湾街巷的双城镜像,则诉说着文化血脉的永恒相连。”
聚焦老龄化与代际冲突 呼唤传统价值的回归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家的方向》以极具现实意义的笔触,直面现代社会的多重议题。影片中,老邱守护四合院与信鸽的执念,暗含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亮子的创业焦虑,则折射当代青年在物质压力下的迷茫。两代人的观念碰撞,引发观众对“何为真正的家”的思考——是钢筋水泥中的一隅居所,还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精神原乡?
与此同时,影片对阿尔兹海默症群体的刻画充满人文关怀。孙桂田饰演的邱母虽记忆逐渐模糊,却始终念叨着“鸽子该回家了”,这一细节成为亲情最动人的注脚。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这一角色唤起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遗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家的温度,正是对抗时间与病痛的力量。”
信鸽承载中华魂 两岸共书团圆梦
作为首部深度聚焦信鸽文化的院线电影,《家的方向》获海峡两岸鸽友联谊会等机构全程支持,真实还原了信鸽驯养、竞翔等传统技艺。信鸽“九天”振翅翱翔的镜头,不仅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致敬,更被赋予“归家”“团圆”的象征意义。
影片中,台湾爷爷抚摸着“九天”脚环上的北京编码,含泪讲述少时离乡的往事;而北京四合院的鸽群盘旋于天际,与台湾鸽舍遥相呼应。艺术指导李光复透露,这一设计刻意弱化了地理界限,强化文化认同:“鸽群飞越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灵的隔阂。它们翅膀下的山河,从来都是同一片土地。”
以光影为桥凝聚民族情感,在两岸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家的方向》以温情叙事打破刻板印象,让“团圆”主题超越政治语境,回归人性本真。台湾演员李立群在采访中动情表示:“剧本最打动我的,是爷爷那句‘鸽子认的是家,不是地界’。这份对‘家’的纯粹信仰,正是两岸同胞最深层的共鸣。”
总制片人李晓磊强调,影片拒绝刻意煽情,而是以平实视角展现普通人的情感联结:“当我们看到台湾爷爷摩挲着从北京带回的泥土落泪,看到亮子最终理解父亲守护四合院的苦心,这种跨越代际、跨越海峡的共情,就是电影最大的社会价值。”
影片集结两岸金牌班底:高煜欢则以纪录片式美学见长;李光复、孙桂田、李立群等老戏骨贡献教科书级表演,从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中传递出岁月的重量。为还原地道京味生活,剧组实地取景北京百年四合院,更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信鸽驯养细节;台湾场景则深入台南老街,捕捉质朴市井烟火气。
2025年5月23日,让我们跟随《家的方向》,在鸽翼划破长空的轨迹中,读懂“家”的千钧之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飞跃,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从未改变——因为家的方向,永远指引着血脉的归途。
电影《家的方向》由北京润牛影业有限公司摄制,北京小象快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北京通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传。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家的方向
来源:淘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