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年从夏洛开始,有一些特殊人群会伤害到沈腾老师的家人和我的家人,我们甚至不能和家人正常地出去游玩……我们不可以公开露面,会遭到谩骂。”
演员马丽在电影《水饺皇后》路演现场情绪崩溃,面对台下观众哽咽道:
"这些年从夏洛开始,有一些特殊人群会伤害到沈腾老师的家人和我的家人,我们甚至不能和家人正常地出去游玩……我们不可以公开露面,会遭到谩骂。”
而这导致的最坏结果,就是她和沈腾有可能不再合作。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哈里王子在安保诉讼败诉后接受BBC专访,他面容无奈,轻声叹道:
“我不知道父亲还能活多久,但他已经不和我说话了。”
采访播出引起网友热议与调侃,不少人认为他是没钱花才想和皇室和解。有网友直言其之前追求自由脱离皇室,现没钱就想回去啃老本,王子这番言论沦为网友笑料。
沈腾和马丽、哈里王子和梅根,看似两个世界的故事,实则都被同一种看不见的阴霾——集体暴力所笼罩。
更糟糕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正在参与这场看不见的"集体暴力"。
每天早上醒来,我们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到微博推送"马丽崩溃痛哭现场视频",朋友圈转发"哈里王子回忆录劲爆内容",午休和同事八卦"某某明星又出轨",晚上临睡前又刷到"深度解析马丽沈腾真实关系"的长视频……
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行为,正在喂养一个价值数十亿的产业链。
在这个产业链中,自媒体博主靠挖掘明星隐私获取流量变现,平台算法通过推送八卦内容增加用户停留时长,广告商则根据点击量投放广告。
我们贡献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每一个转发,都在为这个系统"投票"。
还记得上周看到某明星离婚热搜时,你是随手划过,还是忍不住点开了?点开后是否又顺手评论了一句"早就觉得他们不合适"?
这些细微的选择,都在影响着整个娱乐生态的走向。
"沈腾老婆长得那么普通,根本配不上他。"
"梅根就是个心机女,专门来坑哈里王子的。"
"……"
这些我们随手打在评论区的话语,看似无关痛痒,但当数以万计的类似评论汇聚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可怕的网络暴力。
马丽在采访中提到,有粉丝蹲守在儿子幼儿园,甚至有人通过 AI 分析沈腾在后台的唇语,编造 “私生子” 谣言。
马丽和丈夫
哈里王子在《替补》一书中写道,有“阿呆”和“阿瓜”两个狗仔如幽灵般常出现在他生活各处。
无论是乡村漫步还是都市活动,相机快门声如苍蝇声般烦扰他。他们不仅拍照,还故意挑衅,比如阴阳调侃、故意碰撞,企图激怒王子引发负面报道以获利。
多年来,二人靠偷拍哈里王子赚得巨额财富,住豪宅、开豪车。
而当他和梅根结婚后,这个矛盾就被迅速激化了。
同样是怀孕,媒体报导凯特非常具有母性光环,对梅根的评价则是“经常把手放在孕肚上,虚伪的表演性人格”。
同样是出席活动把手插在兜里,梅根会被认为没有礼仪很过分。
如此双标的评论,怪不得哈里王子会选择脱离王室。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下时代公众对名人隐私过度窥探,媒体为逐利挖掘隐私,而社会风气也助长了他们侵犯他人隐私、榨取利益的嚣张气焰。
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对明星八卦的沉迷背后,隐藏着三个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代入感——把明星CP当成自己的"爱情代餐"。就像追剧一样,我们在马丽沈腾身上投射了自己对完美爱情的想象,一旦现实不符合期待就会愤怒。
优越感——通过"指点江山"获得虚幻的权力感。评价明星的穿着、婚姻、育儿方式,让我们暂时忘却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
从众心理——大家都在讨论,我不参与就落伍了"。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羊群效应,形成集体狂欢。
然而,集体狂欢之后,往往是一片空虚。
韩国女星雪莉生前因大胆言行成为网络暴力的靶子,无数网友对她恶语相向,甚至恶意揣测她的私生活。雪莉曾公开呼吁善意,却被淹没在指责中。
然而,当她选择以自杀结束生命后,网络风向骤变。
曾经谩骂她的人,纷纷发文惋惜。这些看似真诚的言论,实则充满讽刺——人们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曾是暴力的参与者。
更讽刺的是,她的去世成了新一轮“流量密码”,媒体争相报道,自媒体制作煽情视频,网友留下“迟来的安慰”。
我们总在悲剧后高喊“反思”,却很少有人真正改变。
网络暴力依然存在,下一个“雪莉”或许正在承受同样的痛苦。
真正的反思,不是虚假的同情,而是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与善意。
马丽在台上哭诉时,台下有观众第一时间举起手机拍摄视频发到抖音;
哈里王子回忆母亲死亡细节时,书店里人们在争相抢购《替补》...
来源:Soleusair舒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