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改变一生:8岁飞渡怒江火遍全国的溜索女孩,过得咋样?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5 23:29 1

摘要:2007年,一个普通的早晨,云南怒江边一个小女孩的身影被镜头捕捉。她背着书包,穿着一件粉红上衣,滑过横跨怒江的钢索。那一刻,她才8岁,叫余燕恰。这张照片传遍全国,她被大家称为“溜索女孩”。照片不仅让她出名,还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甚至推动了家乡的改变。18年后,

2007年,一个普通的早晨,云南怒江边一个小女孩的身影被镜头捕捉。她背着书包,穿着一件粉红上衣,滑过横跨怒江的钢索。那一刻,她才8岁,叫余燕恰。这张照片传遍全国,她被大家称为“溜索女孩”。照片不仅让她出名,还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甚至推动了家乡的改变。18年后,她从大山里的孩子变成了大学生,又回到怒江工作。她经历了啥?现在过得咋样?咱们一起来看看。

余燕恰出生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一个被高山和怒江隔开的傈僳族小村子。怒江水急得很,两岸全是陡峭的山崖,村里人靠一根钢索进出大山,几百年都是这样。布腊村日子不好过,村民种点玉米,偶尔种点经济作物,挣不了几个钱。村子跟外界几乎没啥联系,信号都没有,生活就像被困在山里。

她家是村里普普通通的一户,爸妈种地,家里仨姐妹,她是老三。“燕恰”这名字在傈僳语里就是老三的意思。家里穷,房子是木头和泥巴搭的,雨季屋顶老漏水。可她妈一直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常跟她们说:“再怕也得溜索,不然没书读。”余燕恰三四岁就跟着家人学溜索,小小年纪就得适应这危险的“交通工具”。

每天早上,她背上红色书包,走山路到江边。钢索横在怒江上,下面是翻滚的江水,咆哮声老远都能听见。她得把滑轮绑在钢索上,用尼龙绳绑住腰和腿,再套个绳子在脖子上防翻。蹬一下地,整个人就滑出去,200多米远的对岸全靠这根绳。到江中间滑轮慢下来,她就得用手拉着绳挪过去。底下水流那么急,她都不敢看,只能盯着对岸。

溜索不是闹着玩的,风一吹钢索就晃,绑不好绳子随时可能掉下去。有一次她绳子没绑紧,滑轮跑偏,整个人差点倒挂在钢索上,手抓着绳子荡了好几下,吓得魂都没了。幸亏旁边的小伙伴赶紧拉住她脚,用棍子把她弄回岸边。从那以后她更小心了,可从没想过不上学。

村里的小学破得很,教室是木板搭的,课本和笔都不够用。可余燕恰就是喜欢读书,每天放学还得帮家里干活,挑水喂猪,忙到半夜。她妈老说:“读了书才能走出大山。”这话她记心里了,成了她最大的动力。

2010年,家里出大事了。她爸因为车祸没了,家里顶梁柱塌了。大姐早出去打工,二姐初中毕业就回家种地,家里全靠她妈撑着。余燕恰成了全家的希望,姐姐们攒钱供她读书。她知道这份责任有多重,学习更拼了。

小学初中她成绩一直拔尖,老师都说她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孩子。2018年,她高考考了568分,考上昆明医科大学,成了布腊村十几年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村里人听说后都替她高兴,也觉得读书真能改变命。

余燕恰身上有股傈僳族的劲儿。傈僳族人觉得自己是“虎和猿的后代”,胆大又聪明,跟自然斗了几百年。村里过节,大家围着篝火喝酒唱歌,她从小就跟着学。这份文化给了她韧性,也让她对家乡感情特别深。

2007年秋天,江苏电视台的记者跑到怒江,去了布腊村,想看看当地人咋生活。那天早上,他们在江边看见一个穿粉红上衣的小女孩滑钢索。8岁的余燕恰背着书包,一个人滑过江,记者戴玲燕赶紧拍下来。镜头里,她小小的身影挂在钢索上,下面是汹涌的怒江,看着既震撼又揪心。

这段视频剪成新闻,叫《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在江苏台和好多媒体播了。画面太有冲击力,小女孩和大江一对比,网友全炸了锅,都夸她勇敢,也替她捏把汗。视频火了,余燕恰得了个“溜索女孩”的称号,她的故事一下成了热点。

报道出来后,大家开始聊怒江的交通问题。两岸村民全靠溜索,出门、上学、卖东西都得冒风险。特に孩子们,每天滑过去上学,太危险了。这事儿捅到网上,很多人看不下去。江苏台联合全国20多家媒体搞了个公益活动,叫“用爱,架起希望之桥”,号召大家捐钱,给怒江修桥。

活动反响特别大,企业和个人都掏钱,俩月就凑了140多万。这些钱用来在马吉乡修了座“人马吊桥”,替代了老钢索。政府也出力,派人去村里勘察,定方案。建桥的时候,余燕恰每天上学都能看见工人在江上干活,忙得热火朝天。

2008年3月,桥修好了。这座悬索桥跨在怒江上,桥面是木板和钢架,能过人和牲口。通桥那天,村里人穿上民族衣服,敲锣打鼓可热闹了。余燕恰被请去当第一个过桥的人,站在桥上她还有点紧张,可走过去后,她觉得脚下终于踏实了。

这座桥把布腊村的生活变了个样。孩子们上学不用冒险了,村民也能把东西运到对岸卖。余燕恰和同学走在桥上,笑着闹着,头一次觉得上学这么轻松。这桥不光连通了两岸,也让她开始想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修桥还不止这一座。后来几年,政府和公益组织在怒江修了更多桥和路,溜索慢慢退出历史。余燕恰的故事也让更多人关注偏远地方的学校和路,她成了个小小“催化剂”。

爱心桥让余燕恰上学安全了,可生活还是不容易。2010年她爸去世后,家里全靠她妈和大姐二姐撑着。她们把钱省下来给她读书,她也铆足劲儿学。小升初、初升高,她成绩一直没掉下去。怒江这边初中辍学的多,尤其是女孩子,不是家里穷就是早早嫁人。可余燕恰和几个溜索朋友不认命,互相打气,都考上了好高中。

2018年,她高考568分,上了昆明医科大学,学医。她想用医学知识帮家乡人。大学里她头一次见识城市,起初有点懵,但很快就适应了。她学得很认真,还参加志愿活动,去农村义诊。这些经历让她更想回怒江干点实事。

她在大学时,家乡也在变。2017年,怒江开始种草果,这东西适合山里,收成好卖得也好。她家种了10亩,日子慢慢宽裕了点。政府还搞了扶贫搬迁,村里人在山脚下有了新房子。她家搬进二层小楼,头一次住上不漏雨的房子,她还有了自己的房间。

2022年,她大学毕业。面对一堆工作机会,她没犹豫,直接回怒江,进了州人民医院,在实验室工作。她是最年轻的医务人员,每天忙着检测样本、采血。她知道家乡缺医少药,所以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想为乡亲们做点啥。

现在的怒江跟以前大不一样。溜索没了,全是结实的桥。怒江美丽公路和保泸高速通了,村里的东西能更快卖出去。兰坪还有了机场,旅游也火了,大峡谷和高黎贡山每年吸引好多游客,村里经济好了不少。

她那几个溜索朋友也混得不错。霜晚秋当了纪录片摄像助理,拍云南的风土人情;余春花考上专科,回了乡卫生院当护士;余丽芳学了自然资源保护,回来帮家乡守山护林。她们都选择回怒江,用自己的本事回报这片地。余燕恰说过:“路上太多人帮过我,我得努力回报这些好意。”

现在的怒江冬天挺安静,江水没那么凶了。余燕恰常去江边走走,看看家乡的新模样。她觉得回来是对的,这里是她的根,也是她梦开始的地方。路越来越宽,她和朋友们还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怒江的故事讲下去。

从8岁的溜索女孩到22岁的医务工作者,余燕恰18年的路走得不容易。她不光是自己奋斗出来的,也是怒江变好的一个见证。那根钢索没了,可她那股子勇气和信念还在,激励着好多人。她的故事接地气又真实,你有啥感想?或者你身边有啥励志的事儿,都可以在下面聊聊,咱们一起给梦想和家乡点个赞!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