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雨琦在综艺里被一道数学题 “钉” 在热搜上的样子,活像我们普通人在公司年会被突然叫上台做 PPT。当主持人宣布 “接下来是脑力挑战环节” 时,她眼睛瞪得像铜铃,手指无意识地卷着衣角,连耳尖都泛起了薄红。这种 “瞳孔地震” 的真实反应,意外撕开了娱乐圈 “学霸
宋雨琦在综艺里被一道数学题 “钉” 在热搜上的样子,活像我们普通人在公司年会被突然叫上台做 PPT。当主持人宣布 “接下来是脑力挑战环节” 时,她眼睛瞪得像铜铃,手指无意识地卷着衣角,连耳尖都泛起了薄红。这种 “瞳孔地震” 的真实反应,意外撕开了娱乐圈 “学霸人设” 的遮羞布 —— 原来明星的 “智商光环”,可能连小学应用题都扛不住。
宋雨琦的困境,本质是 “预期管理” 的失败。她早年被营销号包装成 “北京 101 中学理科学霸”,甚至传出 “数学满分考入首尔艺术高中” 的传闻。但在节目里,当她面对 “鸡兔同笼” 问题时,握着白板笔的手明显在发抖:“假设鸡有 x 只,兔子有 y 只……” 话音未落就被队友打断:“琦琦,这题用抬脚法更简单!”
这种反差让网友炸了锅。有粉丝翻出她早年在《奔跑吧》算错乘法的片段,直言 “学霸人设彻底塌房”;也有观众调侃:“建议节目组把数学题换成韩语绕口令,这才是她的主场。”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观众对明星的 “全能期待” 与真实能力的错位 —— 就像我们总以为外卖小哥能边骑车边背唐诗,却忘了他们只是普通人。
这让我想起去年赵露思在《萌探》被数学题难哭的场景。当时她盯着题目念叨 “3 乘 7 等于 21”,被网友嘲讽 “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但后来团队解释,她因低血糖导致思维混乱,舆论才逐渐平息。可见,观众对明星的宽容度,往往取决于 “翻车” 背后是否有合理的解释。
节目组设置数学题,本质是在 “制造意外” 与 “控制风险” 间走钢丝。宋雨琦的慌乱反应,恰好踩中了观众对 “真实感” 的渴望。当她涨红着脸说 “我高中数学真的考过满分” 时,弹幕飘过一片 “别解释,解释就是掩饰”—— 这种越描越黑的互动,反而让节目热度飙升。
但这种 “真实” 是有代价的。数据显示,宋雨琦在该期节目中的个人喜爱度下降 12%,微博掉粉超 5 万。这说明观众对 “人设崩塌” 的容忍度极低,尤其是当明星试图用 “学霸” 标签收割流量时。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数学题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多少明星在包装时埋下的雷。”
话说回来,综艺中的数学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智力测试。参考《最强大脑》的成功,这类环节的核心是 “戏剧化冲突”。沈腾在《王牌对王牌》用嗑瓜子的方式化解答题压力,杨迪靠自黑转移焦点,都是将数学题转化为 “综艺效果” 的典范。反观宋雨琦,全程紧绷的表情和机械的解题过程,反而放大了她的不自信。
宋雨琦的算术危机,折射出娱乐圈的 “智力焦虑”。近年来,明星人设从 “努力型” 转向 “学霸型”,从关晓彤的 “数学 131 分” 到何猷君的 “麻省理工硕士”,仿佛没有高学历就无法在娱乐圈立足。但这种包装往往经不起推敲 —— 白敬亭在社交平台解数学题被网友调侃 “没写‘解’字扣一分”,就是典型案例。
更讽刺的是,观众对明星智力的期待正在两极分化。一方面,他们嘲笑宋雨琦 “连鸡兔同笼都不会”;另一方面,又对 “天才人设” 趋之若鹜。这种矛盾心理,让综艺制作陷入两难:不放数学题怕被说没新意,放了又怕明星翻车。
破局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 “智力展示”。参考韩国综艺《游戏的法则》,将数学题融入生存博弈,让明星在压力下展现真实反应;或者像《明星大侦探》那样,将推理能力与剧情结合,既满足观众对 “智商在线” 的期待,又避免沦为单纯的智力竞赛。对宋雨琦而言,或许该放下 “学霸” 包袱,专注于唱跳主业 —— 毕竟,她在《易燃易爆炸》中的舞台表现力,才是真正的圈粉利器。
作为五年娱记,我见过太多 “学霸” 人设崩塌的案例。某顶流男星被曝高考成绩造假,某小花在直播中把 “莘莘学子” 读成 “辛辛学子”,这些 “翻车” 背后,都是过度包装的反噬。宋雨琦的算术危机,其实是个机会 —— 如果她能像杨迪那样,用自嘲化解尴尬,甚至主动玩梗 “数学是我的天敌”,或许能逆转舆论。
说到底,观众并不苛求明星样样精通。他们真正讨厌的,是被精心设计的 “完美” 欺骗。就像我们喜欢沈腾的 “懒癌晚期” 人设,因为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小毛病;欣赏杨迪的 “综艺小丑” 定位,因为他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娱乐圈最稀缺的,从来不是 “学霸”,而是敢于暴露弱点的真实。#图文打卡计划#
来源:角球爱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