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儿立夏。一年春又尽。绿色与骄阳,演绎着夏。夏,是一年中最泼辣的性子。爽利的倾盆雨、炙阳烤。大开大合,没有温吞。夏幕拉开,在季节的深处,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
三春今日尽春光,立夏长天暑夏狂。
渐渐红稀芳影老,悄悄绿漫碧横扬。
涟涟细雨涤花树,澹澹玉波逗柳杨。
一日匆匆连两季,炎曛慢慢去寒凉。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1年,九位青年演员在珠影厂的留影
左起:马崇乐、普超英、芮旭华、廖学秋、任冶湘、叶雅谊、王琴宝、许瑞萍、孙启新
【翻香令——惜流芳】
阳光拂暖柳风轻。几番鸟叫醒晨明。
春天短,韶华尽,五四节、少岁渡菁菁。
绿肥铺就嫩初平。瘦红余艳老林箐。
季令换,年年又,惜流芳,莫负这年青。
《北影画报》1987年6期 封面:马崇乐
【三春·无】
一窗静绿夏光扑,些许红芳不胜初。
又见杨花飞雪絮,三春自此影踪无。
《电影画刊》1986年7期 封面:普超英
今儿立夏。一年春又尽。绿色与骄阳,演绎着夏。夏,是一年中最泼辣的性子。爽利的倾盆雨、炙阳烤。大开大合,没有温吞。夏幕拉开,在季节的深处,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
《羊城银幕》1981年7期 封面:芮旭华
迅疾的时光,挟裹着我们,一路仓皇着奔突。来不及,回望。春去影无踪。院里的铁线莲,紫色、鹅黄色,春末开的花,现在继续着夏的美。二月兰,铺排一院的紫,从春一直地开,是最长情的花。
如今,春景不复,继续夏光新颜。流年,莫错。
《电影作品》1986年12期 封面:廖学秋
【浅暑缠。】
日蒸绿浪汗薄衫,风透小暄浅暑缠。
夏挽长天今已至,春携残岁去难还。
《电影介绍》1984年6期 封面:任冶湘
这是怎么了的天?
多日的暖 一树一树的玉兰
挤在枝头闹个不闲
放眼的樱花裂绽
谁个不渴慕 这景永远?
只是 就在昨夜 一阵风紧
零落一地的 仅仅是花的乱?
《银幕剧作》1982年3期 封面:叶雅谊
【三春·过】
春暮薄寒,数场小雨红芳少。
青杏虽小,烟树难藏了。
柳絮轻扬,骚扰行人恼。
街一角,小童欢闹,笑语盈盈好。
《山城电影》1982年10期 封面:王琴宝
迎春、惜春、叹春,三春过,初夏至。这几天,已有了夏的味道。街上,人们的着装偶有薄透。夏,是张扬的,是色彩纷呈,热辣的。犹如重庆的火锅,让人酣畅淋漓地痛快!
《电影之友》1987年4期 封面:许瑞萍
几阵春风拂过,丁香、海棠谢落满地。然,又见月季花开。进入五月,绿肥红瘦。望着阳光下,放眼的绿,莫名就觉得,有些累眼。其实,绿色看得太多,也会倦眼哦。
《影花》1982年1期 封面:孙启新
这个时节,新绿葱葱。阳光照在绿上,就显了幼嫩的黄底子,绿还没有成熟。这时的绿,是没有夏绿的层次分明的,更没有油绿、墨绿的厚重感。脑里莫名其妙蹦出一个“黄口小儿”的词和一只张着嫩黄口儿的小鸟。嘿嘿,真是思维跳跃得很。
《影坛之春》1981年9期 封面:斯琴高娃
春阑花事倦,一年又春尽。说着,夏至。初夏,透着雨后的清寒,阳光却分明走进夏里。炙烈、热情。春天,在一场场浩繁花事中,止步。如今,一簇簇的粉色锦带花,也在春末的这个时候,开放了。并不那么炫妍,低眉搭眼的,没有个精神气。简直像是扯着春尾巴,急于出生的早产儿。
《山城电影》1980年1期 封面:陈冲
那一丛丛忍冬,也胭红点点,碎碎泱泱,半吐芳心。这些赶着春凑热闹的花事,终,没有辜负春。
春尾时,恰又“五四”青年节。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时刻。也是,最有张力,最需努力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我也有。
《电影与观众》1982年10期 封面:洪学敏
只是,那时的青春,少些色彩,有的是自己不断突冲,以破来自原生里的那些带有印记的捆缚。当,自己用自立,赢来自我价值时,那些,付出,就是自己的青春亮色。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感慨,如今自己的孩子们,似乎,就少了那么个劲。虽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优渥,但,该努力的年龄,不能辜负。
《电影介绍》1980年4期 封面:黄梅莹
一米阳光,不燥;一缕清风,舒爽;一院葱绿,悦目。午后,一个人坐在院里的长椅上。风吹拂着,树枝摇动,绿叶随舞。人,沐浴在暖阳下、熏风里,自有一番柔酥酥的爽,沉醉其中,不想拔腿。“暖风熏得游人醉”,就是此时吧。
《电视月刊》1986年5期 封面:马静
楼下的人家,晒着被子,各色被子,随风轻动。不时有人出来拍打着被太阳晒得松软的被子。这个时候,院里很静,偶尔零星几个人走动。
《山城电影》1984年5期 封面:陈剑月
听着院里的不知名的鸟叫声,清脆悦耳。天空蔚蓝澄净,眼及处的绿遮了视线但不碍眼。阳光下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幅素描作品。节假日,远游的人如织,其实,近处也有风景的。
《影坛之春》1982年4期 封面:惠娟艳
院里没了大面积的花团锦簇,四处散及最多的是诸葛菜。偶见一簇紫色的铁线莲,几丛月季。小院,守得就是一个简单、安静。
《电影宣传》1980年6期 封面:张金玲
《电影画报》1983年1期 封面:沈丹萍
《电视介绍》1983年7期 封面:卓蕾
《电影介绍》1982年11期 封面:张芝华
《天山银幕》1981年12期 封面:张力维
《上影画报》1986年9期 封面:陈燕华
《电视月刊》1984年10期 封面:赵静
《大众电影》1989年4期 封面:盖丽丽
《电影故事》1986年5期 封面:刘晓庆
《电影评价》1983年9期 封面:朱琳
《电影之友》1984年4期 封面:严顺开
《电影生活》1983年8期 封面:姜黎黎
《新电影》1984年6期 封面:周洁
《电影介绍》1987年7期 封面:傅丽莉
【探得。】
细雨中,这一湖的烟柳画桥,白墙黛瓦,青石路。走在这暮春的莫愁湖边,耳边响着“莫愁湖边走,啊春光满枝头”。这是一首多年前的歌,根植于记忆深处,内里,许久的向往。
《莫愁啊莫愁》,太息一声。置身于烟波浩渺,如画的景里,看着传说中的“莫愁女”,久远的古,现实的今,时间跨越,相逢于此。
节后,疏散了厚密如织的人流,雨濯春尘,给这清雅之地,更添一份静幽的诗意。
“十里秦淮水相润,烟雨金陵俏江南。”一幅水墨画卷,裹着文墨的骚雅与历史的厚重。草草游历,探得个肤浅的知晓。其中的深藏万千,难尽述。
以上文字写于2023年5月4日。转眼,又两年。
来源:梦丽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