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演技,无价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5 19:53 1

摘要:当银幕上的臧姑娘揉着面团,眼神里闪烁着倔强的光,观众突然意识到:这个在喜剧里摸爬滚打二十年的“拼命三娘”,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女主”时刻。

有些角色,不需要演,只需要“懂”。

正在热映的电影《水饺皇后》,表面看是马丽又一次成功的角色塑造,实则是一次命中注定的自我呈现。

当银幕上的臧姑娘揉着面团,眼神里闪烁着倔强的光,观众突然意识到:这个在喜剧里摸爬滚打二十年的“拼命三娘”,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女主”时刻。

电影《水饺皇后》

从《夏洛特烦恼》的马冬梅到《第二十条》的李茂娟,马丽始终在努力撕掉这个既成全她、又局限她的“喜剧演员”标签。

从“喜剧女王”到“水饺皇后”,她用细腻的演绎证明:类型从不是枷锁,而是起点;标签不该是终点,而是跳板。

就像电影《水饺皇后》中的臧姑娘用一碗饺子重塑了人生,马丽也用这个角色,完成了自己在表演路上的一次无声破圈。

马丽从来不是一出道就被命运眷顾的“天选之女”。她的成名之路,是用二十年时间一寸一寸熬出来的。

1995年,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小县城里,13岁的马丽还在体育场上挥洒汗水。她短跑、长跑、标枪样样拿手,甚至差点被选入赫赫有名的“马家军”田径队。

那时的她为了逃避艰苦的训练,偷偷装病逃过一劫。这个倔强的小姑娘不会想到,多年后她会在另一个赛道上——表演行业——跑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马丽和妈妈

2005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马丽本该像她的同学陈数、张鲁一那样,顺理成章地进入影视圈。

但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你这五官不太上镜,尤其是上唇和人中这块太突出了,荧幕上不太好看。要是想在这行混,最好先去整一整。”一位老师的话像刀子一样扎在她心里。

更让她受伤的是,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剧组试镜时,化妆间里工作人员小声的议论:“这谁啊?长的不好看,难不成走后门?”这些话让马丽彻底退缩了,毕业后的几年,她把自己藏进了话剧舞台的阴影里。

在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她曾与濮存昕演绎夫妻情深,与蒋雯丽同台飙戏。隔着舞台的灯光和厚重的妆容,观众看不清她的脸,却记住了她扎实的演技。但话剧演员的收入微薄,最困难的时候,她连房租都交不起,只能蹭朋友的沙发睡。

命运的转折来得意外又必然。

2005年,23岁的马丽在话剧《满城全是金字塔》里演一个小配角,台词不多,却每次出场都能让全场观众笑翻。开心麻花的编导彭大魔和马驰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女孩:“戏还没演完,观众的眼睛已经追着她走了。”

话剧《满城全是金字塔》

加入开心麻花后,马丽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场女王”。为了喜剧效果,她可以增肥30斤,可以躺在地上打滚,可以扯着嗓子发出标志性的“哇哈哈哈哈哈”笑声。

2010年,何炅邀请她出演湖南卫视小品《超幸福鞋垫》,这是马丽第一次被电视观众记住。2013年,哈文导演挖掘她登上春晚,《今天的幸福2》《扶不扶》让她一夜爆红。

但“喜剧女演员”的标签,也成了她最想挣脱的枷锁。

湖南卫视小品《超幸福鞋垫》

2015年,电影《夏洛特烦恼》选角时,制作方嫌马丽“不洋气”,找了更美的女演员试戏。可导演闫非和彭大魔越拍越觉得不对劲——“怎么想,怎么都必须是她。”最终,马丽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电影上映后,14亿的票房让“马冬梅”成了国民记忆。但马丽很快发现,自己被彻底困在了一个怪圈里——观众只认她的喜剧脸。

“观众通过喜剧认识了我,便给我贴上了‘喜剧演员’的标签。但演员的生命力在于突破,我想演更多。”

电影《夏洛特烦恼》

这种渴望在2021年终于得到了释放。

在文艺片《东北虎》中,导演耿军想要一个“不像马丽的马丽”。39岁的马丽收起了所有夸张的表情,用最克制的表演诠释一个怀孕妻子发现丈夫出轨后的崩溃。

有一场戏,她和小三对峙,丈夫提醒对方“酒有问题”,马丽冷笑:“酒没问题,是你有问题。”说完,一滴泪无声滑落。没有嘶吼,却让全场屏息。

这部电影最终拿下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评委宋佳评价:“马丽不仅能演喜剧,还能演悲剧。”

电影《东北虎》

2024年,当42岁的马丽凭借张艺谋执导的《第二十条》捧起百花奖影后奖杯时,她哽咽着说:“从话剧到电影,我走了二十年。”

这二十年,像极了电影《水饺皇后》里臧姑娘来时的路——两个女人,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与命运,却都曾被命运狠狠地推入低谷。

1977年,32岁的臧姑娘被丈夫抛弃,无依无靠带着两个女儿在香港街头靠卖饺子谋生;而20岁的马丽,因为外貌不“出挑”被反复否定,带着自卑躲进话剧后台,做了多年无人问津的群演。

电影《水饺皇后》

她们的人生起点,并不光鲜;但她们有着惊人相似的倔强。

臧姑娘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她一遍遍调试饺子配方,从揉面、擀皮、配馅到煮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直到做出“薄皮不破”的水饺,征服了挑剔的食客;而马丽也不向现实低头,她用一场场小角色打磨自己,从舞台走向银幕,从“被嘲笑的丑角”一步步走成今天“能扛票房”的女主角。

她们也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臧姑娘拒绝依附婚姻,靠自己的双手闯出商业传奇;马丽拒绝被“喜剧人”标签束缚,用作品和实力改写属于自己的剧本。

“我没背景,没人脉,只有一双手和一口气——我不认输。”

这句话,臧姑娘说过,马丽也说过。

当马丽在电影《水饺皇后》中饰演臧姑娘时,观众们惊讶地发现:这个角色仿佛就是为马丽量身定制的。

但细数马丽过往塑造的每一个女性形象,我们会发现,她其实一直在为这一刻做准备。

从《夏洛特烦恼》里的马冬梅到《第二十条》里李茂娟......这些角色就像是一块块拼图,最终拼出了“臧姑娘”的完整形象。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5年,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马冬梅第一次让全国观众记住了马丽。

说起马冬梅这个角色,第一眼她不漂亮、不温柔,甚至有些粗鲁,但她身上那种“拼命要活出自己”的倔强,让无数人动容。

有一场戏,马冬梅为了救夏洛,独自面对黑社会老大。她颤抖着双腿,却还是举起酒瓶,挡在爱人面前。这种脆弱中的爆发力,恰如臧姑娘在香港街头摆摊时,面对收保护费的流氓时,护着女儿毫不退让的身影。

电影《夏洛特烦恼》

电影《水饺皇后》

在电影《第二十条》中,李茂娟一角让马丽捧回了百花奖。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主妇,在儿子遭遇不公时爆发出的能量,让所有观众为之震撼。

在一场与校领导对峙的戏,马丽即兴发挥的“泼妇式”表演,完美展现了一个母亲保护孩子时的本能。这种为家人拼尽全力的形象,不正是当年臧姑娘带着两个女儿在异乡打拼时,那股子“宁可累断腰,绝不低下头”的倔强劲儿吗?

电影《第二十条》

电影《水饺皇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丽在塑造这些角色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刻意扮丑。她拒绝用外形的牺牲来博取同情,而是靠表演本身去打动人。

这一点,和臧姑娘的创业态度如出一辙——她从不以“可怜的单亲妈妈”自居,也不渲染自己的困境,而是靠一双手、一碗饺子,在现实中杀出一条路。

马丽曾说:“表演最重要的是真诚。”

这句话,道出了她与臧姑娘最深的共鸣:都不靠标签,也不讲人设,而是用最真实的方式,把命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电影《水饺皇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丽这些年饰演的,其实都是同一类人:被生活刁难过,但依然咬牙坚持、不放弃尊严的女人。

马冬梅面对爱情的执着,马小面对不公的勇气,李茂娟面对家庭的责任......她们各有不同,但都在不声不响中“扛”出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而臧姑娘这个角色,恰好把这些特质集于一身。她不只是马丽演过的又一个女性角色,更像是马丽一路走来的浓缩——一个真实、倔强、从不低头的女人。

其实,拍摄《水饺皇后》这样一部聚焦女性成长与命运的影片,并不容易。难就难在,如何在“真实”与“戏剧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贴得太紧,容易流于纪录片式模仿;走得太远,又容易失真,落入“爽感叙事”的套路。

好在《水饺皇后》避开了这些俗套的路径。马丽没有选择“还原”,而是选择“理解”。她要的不是模仿臧姑娘的外在动作和口音,而是捕捉她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生命律动,并用自己的身体和经验,把这种律动慢慢“长”出来。

电影《水饺皇后》

最典型的一场戏,是臧姑娘改良水饺失败后,独坐在凌晨的厨房。她没有崩溃,没有台词,甚至没有情绪化的肢体动作,只是反复地揉面,眼神钉在那团不成型的面团上,汗水打湿了衣背,面粉糊满了脸。这场戏几乎没有剪切,却让人屏住呼吸。

马丽说:“这种无声的处理,是去表现这个人物(臧姑娘)身上,有种执念,最穷不过要饭,不死总会出头。”

电影《水饺皇后》

马丽对表演“分寸感”的掌握,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在商业片导演手里,臧姑娘的故事很容易被拍成两种极端:要么是苦大仇深的“单亲妈妈奋斗史”,要么是打了鸡血的“成功学教科书”。但马丽用她特有的“生活流”表演,完美避开了这两种叙事。

影片中有一段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即兴表演:臧姑娘第一次收到大额订单时,本该是欣喜若狂的戏。马丽却即兴蹲在角落里,一边笑一边哭,围裙擦脸,情绪失控又克制。

导演后来透露,这场戏不在剧本里,是马丽临场加入的设定:“她说,臧姑娘那一刻的喜悦,其实混杂着恐惧,怕辜负别人,更怕辜负自己。”

电影《水饺皇后》

这正是马丽的高明之处。她从不刻意去“还原”臧姑娘的外在习惯,而是深入角色的内心节奏,让表演自然而然“流出来”。没有痕迹,却有份量。这种“生活流”式的表演方式,让这个原本容易被戏剧化的角色,落地生根、真实可信。

当然,马丽也深知,要塑造一个真实的创业者,不能只展现她的高光时刻,更要捕捉那些“不上台面”的瞬间。

所以,我们看到臧姑娘会在女儿面前强装镇定却在转身时红了眼眶;会在摊位被查收后,被带进派出所,哽咽着请求:“把我留下,让孩子先回家。”

这些情节,不喧哗,却最动人。它们让一个被标签化的“创业女性”角色,重新落回到“人”的真实尺度上。有挣扎、有软肋,但也正因如此,更值得被理解与共情。

电影《水饺皇后》

这份真实,也来自马丽自己的人生路径。从舞台剧的小灯泡,到喜剧里的笑料担当,再到如今沉下心来演一个女人的沉默与不屈,她没有高调地挣脱“喜剧人”的标签,只是一步步,走得不动声色,却极其倔强。

也正因如此,观众愿意相信她演的臧姑娘。不单单是因为她长得像,而是她与臧姑娘身上的韧劲,拼搏态度,迸发出的“生命力”如出一辙。

戏里戏外,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女性,却用同样倔强的姿态,书写着各自的“大女主”剧本:一个是从东北话剧舞台摸爬滚打出来的“百亿票房女王”,二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演技,在喜剧的外壳下藏着一颗正剧演员的野心;一个是从香港码头摊贩逆袭成商业传奇的“水饺皇后”,用饺子皮包裹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尊严。

所以,《水饺皇后》最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故事的“传奇性”,而是它对“平凡”的耐心书写。它不拿苦难来博同情,也不故意放大女性的辛酸,而是静静地讲述一个普通人怎样靠双手活出自己的边界。

臧姑娘的成功不是“逆袭”,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她的人生不是“开挂”,而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的不放弃。就像马丽从话剧舞台到百亿票房的路,没有捷径,只有脚印。

没有谁天生是“大女主”,但有人,靠一步步走出来了。

所以,这部电影好哭,但不苦;能感动,但不煽情。

来源:娱乐悠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