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一条老新闻:演员张震为了拍摄电影《一代宗师》,拜入八极拳第八代传人王世泉门下,每天凌晨4点起床练拳,一练就是三年。最终,他不仅凭角色拿下奖项,还在全国八极拳比赛中拿了一等奖。
三年磨一剑的坚持背后,藏着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答案
最近刷到一条老新闻:演员张震为了拍摄电影《一代宗师》,拜入八极拳第八代传人王世泉门下,每天凌晨4点起床练拳,一练就是三年。最终,他不仅凭角色拿下奖项,还在全国八极拳比赛中拿了一等奖。
但最让人震撼的,是师父王世泉的点评:“三年苦练,不过刚摸到门槛。”
网友炸了锅:“三年还叫刚入门?这也太卷了吧!”“是不是师父在凡尔赛?”
可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藏着传统武术的哲学,也戳中了这个时代的痛点——我们习惯了“速成”,却忘了真正的功夫,从来不是时间的对手。
一、三年磨一剑,为何仍是“门外汉”?
八极拳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称,动作刚猛暴烈,讲究“贴身短打、寸截寸拿”。
张震的三年,是扎扎实实的三年:凌晨4点起床压腿、站桩、打套路,练到膝盖积水,手肘磨破结痂,连导演王家卫都调侃他“练拳比拍戏还拼”。
可师父的“刚入门”并非苛责,而是传统武术的真相。
八极拳入门需练“小架”,光一个马步就要蹲到“腿如灌铅、汗如雨下”;进阶的“大架”要练发力,一招“顶心肘”需调动全身筋骨,差一寸劲就散;再到实战中的“听劲”“化劲”,更是十年起步的功夫。
三年,或许够学会形,但离“神形合一”还差得远。
这让人想起李连杰的师父吴彬曾说:“武术不是学招式,是学怎么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性。”
张震的三年,是演员的敬业;但八极拳的三年,只是叩开山门的一块砖。
二、功夫无捷径:那些被误解的“笨功夫”
师父的“刚入门”,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社会的集体焦虑。
短视频时代,我们习惯了“7天瘦10斤”“30天学会编程”,甚至有人叫嚣“三年?AI三天就能生成一部电影!”
但真正的技艺,从来容不得偷工减料:
京剧名家裴艳玲5岁学戏,60岁登台仍说“唱念做打,一辈子学不完”;
钢琴家郎朗即便成名后,仍每天练琴6小时,称“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
莫言写作《生死疲劳》初稿43天完成,但背后是30年的乡土积累。
所有“速成神话”,不过是把十年功夫浓缩成一句轻飘飘的“天赋”。
就像网友调侃:“你以为张震三年练的是拳?不,他练的是‘沉住气’。”
三、慢即是快:在速食时代寻找“扎根”的力量
师父那句“刚入门”,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
真正的专业主义,从不是“够用就好”,而是“永不知足”。
张震的后续人生,也印证了这一点:拍《刺客聂隐娘》,他研读古籍、隐居山林找状态;为《缉魂》减重12公斤,演活癌症患者的形销骨立。
导演李安评价他:“把演戏当修行。”
这让我想起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话:“一旦决定好职业,就要全身心投入,穷尽一生磨炼。”
在算法支配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笨功夫”——
不是抗拒效率,而是警惕浮夸;不是否定创新,而是敬畏根基。
写在最后:
下次当你焦虑“同龄人已经年薪百万”,或是纠结“学这个到底有没有用”时,不妨想想张震的那三年: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只有走到底的人,才知道门后藏着怎样的天地。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大师”,但至少可以像八极拳的训诫那样:
“拳打千遍,其义自见。”
欢迎点赞 收藏 评论区留言
来源:八极拳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