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腻的剧本逻辑、刻板的人物塑造,以及导演邱礼涛对“老登美学”的执念,使得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场中年男性视角的自我陶醉,而非对金融现实的深刻叩问。
作为五一档唯一一部金融犯罪题材影片。
一句话概括《猎金游戏》:
一场油腻的资本意淫,一场老登电影的自我狂欢。
油腻的剧本逻辑、刻板的人物塑造,以及导演邱礼涛对“老登美学”的执念,使得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场中年男性视角的自我陶醉,而非对金融现实的深刻叩问。
01
欧豪饰演的“高寒”——
角色设定为职场打工人,让众多集霸们“集体丁热”,也让让众多集美们“集体宫寒”。
一个金融名校毕业的“小镇做题家”。
有个通情达理、不矫情的“校服女友”,且凭借富二代同窗的人脉关系,“走后门”进入500强的金融投资公司,成为了“估值大师”的关门弟子。
前脚拒绝熟女富婆的百万年薪潜规则。
后脚被女总裁灌醉后“半推半就从了”。
放弃了“违背妇女意愿”的抵抗,犯了“部分男人都会犯的错”
又因“欺师叛祖”的选择,职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登上人生巅峰。
妥妥的左手拿着“洁身自好”牌坊,右手握着“职场开挂”金手指。
最后又上演了一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陈词滥调。
欧豪的电影资源“玄学的很”,成长与蜕变亦有目共睹。
但在本片中的演技表达,却是“平平无奇的无功无过”。
看不到亮点,也看不到槽点。
02
刘德华饰演“张托德”——
一个深耕金融领域的“估值大师”。
每天面临着职场的“派系斗争”。
却能几十年不变的秉持着职业道德和人性良心。
倪妮饰演的“酒吧驻唱”前未婚妻,则成了他工作闲暇之余的放松消遣。
张托德这个角色,很飒很有原则。
像是《无间道》刘建明穿越到投行部门。
把《暗战》的优雅换成《富春山居图》的造作。
即便刘德华秉持对港片的“反哺” 使命感。
以“劳模属性”的奔走于各个片场。
除了《猎金游戏》,今年尚有五部待映作品。
然而,高产并不意味着高质。
人设老套重复,表演也深陷油腻的套路。
尤其是他作为“监制+主演”的电影作品,都暴露了他在这种“双重身份”下,创作精力的严重透支,以及对于角色深雕细琢的无暇顾及。
如果没有“刘天王”的加持——
我相信《猎金游戏》,绝对不可能会有,五一档“票房榜”以及预测总票房“双老二”的好成绩。
03
邱礼涛,“商片永动机”。
他对“男性叙事”权力关系的迷恋,以及对于“成功学”的迂回推崇,反映出女性角色的功能性消费。
所以——
田丽、倪妮、黄奕、蒋梦婕“四个女性角色”。
只能是“一个出彩,两个油腻,一个慰藉”。
“聂风他妈”田丽年近60岁,依然风韵犹存。
把“成功女性”傲慢与媚态的反差,就像是“本色出演”一般理解与吃透。
再说说黄奕对“女总裁”的角色理解和演绎。
却只能用“演技差、气场弱”6个字来概括形容。
胶原蛋白流失的面容。
对于“反派角色”的尖酸刻薄。
其实是加分项。
但浮于表面的演技表达,完全镇不住刘德华与郑则仕的气场。
倪妮“酒吧驻唱”、“前未婚妻”的角色设定。
以及和刘德华之间的感情线,则只能用“拧巴和油腻”两个词来形容。
以往性张力拉满的形神兼备。
在本片中荡然无存,只留下“廉价媚态”的性缩力。
蒋梦婕的温柔女友,懂事的让人心疼。
没从校服到婚纱,不仅愿意陪着一个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穷屌丝同舟共济,
还愿意“倒贴”男方生活的经济支撑。
妥妥一个负责提供情绪价值、情感慰藉的隐形人。
04
影片的叙事野心与执行能力,严重割裂。
在油腻的剧本之下,一场“金融的博弈”却沦为了“一篇职场的爽文”。
无论是欧豪角色从实习生逆袭为操盘手的成长线。
还是刘德华角色《老人与海》引经据典的台词本。
对于金融市场残酷的资本对抗,都只停留在“口号式”的隔靴挠痒。
影片最荒诞的,不是把金融战拍成过家家。
而是让韭菜悲剧沦为精英阶层的忏悔室——
散户跳楼用新闻字幕带过。
资本嗜血被美化成“必要的阵痛”。
导致金融博弈的社会警示意义,成了毫无意义的书面说教。
沦为了职场鸡汤的套壳工具。
保洁员何叔的例子,外卖员议论的怨声。
貌似在揭穿肮脏的资本游戏,来警示“炒股有风险,开户需谨慎”,却只流于表面而不深入。
股民群像全然被简化为程式化的闹剧,远达不到扒光“上层 ”运作底裤。
所以《猎金游戏》的尴尬。
在于它既想撕开资本的遮羞布,又难以摆脱类型片商业套路的绑架。
既渴望引发大众的共鸣,却又沉溺于精英视角的自我感动。
当“韭菜悲剧”被简化为几句不痛不痒的警示标语时,
《猎金游戏》就是资本游戏的盖棺定论!
或许,海报上“还我血汗钱”的赫然标语。
正是观众为这场油腻的中年幻想所支付票价的愤怒呐喊!
来源:编剧蓝羽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