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作死”的公知高晓松,终于为自己的不可一世,付出了代价!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5 09:21 2

摘要:在很多人看来,“公知”这个词就毁在了高晓松的身上,出生在清华世家,号称研究生学历在家族中只能算个文盲,结果放弃了“音乐鬼才”的头衔不要,充当起了宣扬美国的“文化人”,甚至就连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他口中也有了新的定义。

在很多人看来,“公知”这个词就毁在了高晓松的身上,出生在清华世家,号称研究生学历在家族中只能算个文盲,结果放弃了“音乐鬼才”的头衔不要,充当起了宣扬美国的“文化人”,甚至就连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他口中也有了新的定义。

这个重新定义了中国四大发明是麻将、针灸、炒菜、按摩的“才子”,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成了大家口中的“公知”?他又为自己的口不择言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高晓松1969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是妥妥的书香世家,他的外婆陆士嘉是世界级流体力学大师普朗特的学生,也是世界流体力学的顶尖权威普朗特教授的唯一中国籍女博士,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祖父高景德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是一位院士;外公张维也是院士,还参与创办了深圳大学;他的父母高立人和张克群都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张克群更是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

可以说,高晓松从小在清华长大,身边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就像泡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样,他曾回忆,林徽因的家就在他对面,随便和邻居聊聊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不过,优越的环境也让他觉得学历没什么了不起,毕竟在他们家,硕士学历也就算是个“文盲”。

或许是新思想接触的太多了,这种对学历不太在乎的想法,也就早早埋下了伏笔,让他后来从清华大学退学,变成了家人眼中没文化的“文盲”,不过有这样的家底,即使从清华退学,也根本不需要为生计发愁。

1988年,高晓松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电子工程,那时中国社会氛围开放,港台流行音乐风靡,深深吸引着年轻人,他内心对文艺的热爱,让他难以专注于理工科,大学二年级,他与老狼相识并组建了“青铜器”乐队,从此开始追寻音乐梦想。

他和窦唯、崔健等一样,渴望用音乐表达自我,展现自己的才华,乐队曾前往海南驻唱,希望有所作为,可惜最终未能成功,经济状况不好时,高晓松把身上仅剩的车费给了老狼,自己独自去了厦门,开始了流浪歌手的生活。

在厦大附近的小村子里继续追逐音乐梦想这段日子,既锻炼了他的毅力,也让他积累了很多创作灵感,尤其在厦大校园里,高晓松遇到了一位女生,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美好而短暂的爱情故事,这段经历成为了他创作《同桌的你》的灵感来源。

后来,老狼在春晚演唱了这首歌,让它红遍全国,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忘的青春回忆,而回到北京后,高晓松想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结果没考上,于是他转行做了生意,开了个广告公司。

高晓松很聪明,公司生意很好,挣了不少钱,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搞文艺创作,做生意再成功也觉得没意思,最后,他决定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追求梦想,没想到他所谓的梦想,竟然为他将来成为“文人”埋下了伏笔。

也许是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高晓松不太看重钱,他更在乎自己的才华有没有被认可,精神上是不是满足,但是,这种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心态,慢慢让他变得骄傲自满,也为他后来栽跟头埋下了隐患。

虽然人长得其貌不扬,不过高晓松的感情生活一直备受争议,他的情史复杂,频繁出现“一见钟情”和快速分手的现象,尤其是他和歌手筠子的感情纠葛,以及后来抛弃对方的行为,让人感到惋惜。

之后为了追求沈欢,高晓松竟然用烟头烫伤自己,这种极端的做法让人觉得不适,和沈欢的闪婚闪离,以及之后与阿朵的恋情,包括后来的老少恋,都显示出他在感情方面缺乏稳定性和对承诺的轻视。

2007年,36岁的高晓松和17岁的徐珊珊结婚,两人在美国办理了绿卡,这段婚姻维持了七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但最终还是离婚了,高晓松离婚的理由很特别,他说婚姻让他感到束缚,让他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

加入阿里音乐后,高晓松信心满满,想靠自己的本事改变音乐圈,他想利用阿里的资源,请来玛丽亚·凯莉、泰勒·斯威夫特这样的大腕儿,在双十一晚会上搞个音乐大场面,但是,他可能想得太简单了,市场可没那么容易搞定。

他把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合并成“阿里星球”,结果网友们炸锅了,觉得他这是在拍马屁,这个操作让很多人不满意,觉得他把好好的音乐平台给毁了,在他的管理下,原本很有希望的两款音乐软件,最终还是没能发展起来,逐渐没落了。

2011年,高晓松酒后驾车被抓,这件事对他来说是个重大转折点,酒驾事件让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更引发了大量的舆论批评,可谓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污点,没想到此次事件之后,他竟然解锁了新的身份——公知。

《晓说》开播后,高晓松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他凭借广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以及风趣的口才,快速收获了大批粉丝,成为广受欢迎的“知识分子”,在节目里,高晓松什么都能聊,从历史讲到文化,从音乐谈到电影,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他似乎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文化名人”,然而成名之后,高晓松的言论变得更加放肆,常常不符合事实,他开始喜欢说一些让人震惊的话,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公知”的形象。

他总是夸赞美国,说美国“从没侵占中国领土”,但对八国联军烧毁圆明园的事情却不提,甚至说“美国对中国最好”;他还夸奖日本国民素质高,社会秩序好,但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一带而过,还特别喜欢说“演唱会后地上没有一张纸”这种小事。

更离谱的是,他还说印度治安很好,印度贫民窟几乎没有小偷和犯罪,但这和印度很高的犯罪率、强奸率完全相反,更离谱的是,他还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麻将、针灸、炒菜和按摩。他甚至否认造纸术、指南针这些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

然而真正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是他对靖国神社的说法很让人吃惊,他说“爷爷爸爸去那里祭拜他们的长辈,是因为那些长辈为了国家牺牲,不是什么战犯”,这完全不顾及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为在国外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关键上可能会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侵袭,但是这种罔顾历史,不在乎争相的做法,根本不符合他长久以来打造的“文人”人设,甚至有人直言不讳,说他就是想要成为西方文化的“代言人”。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王利芬问他为何没有长期居住在美国,他反过来询问对方是否持有美国绿卡,结果王利芬否认了这一点,现场气氛略显尴尬,这或许也暴露出高晓松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202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特邀国内几位文化名人,直播分享读书心得,开播不到2分钟,网友骂高晓松的留言,就开始刷屏,面对网友的滔天愤怒,本来计划一小时的直播,几分钟之后草草结束。

从那以后,有关于高晓松的节目、网上售卖的书籍,一律遭到下架,他在北京开的书馆也遭到关闭,几乎也是一夜之间,高晓松遭到了全网除名,从“高晓松”变成“矮大紧”,正应了那句话:不作就不会死,自作虐,不可活。

信息来源:

金融界2022-05-10《阿里音乐搞不成,该不该怪高晓松?》

观察者网2020-03-29《高晓松再次回应国籍问题:我是中国人》

观察者网2021-08-30《中国历史研究院点名高晓松:披着解读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

来源:闻史探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