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舞台惊艳全网,唱跳实力在线,甚至比许多年轻姐姐都更能打。可五公结束,她安安静静地离开了。
听说五公江一燕被淘汰了。
初舞台惊艳全网,唱跳实力在线,甚至比许多年轻姐姐都更能打。可五公结束,她安安静静地离开了。
参加这次浪姐,关于她没有争议,没有意难平,甚至没什么人讨论。
反倒是61岁的叶童,唱跳都不是强项,却一路挺进决赛,观众缘好到爆棚。李晟每次公演都能制造话题,哪怕不是C位,也能让观众记住她的亮眼表现。
这像极了职场——专业能力决定你能不能入场,但能不能走下去,看的全是别的本事。
1. 职场没有“公平”,只有“被看见”
专业能力强的人,往往有个错觉:只要我做得够好,自然会得到认可。
但现实是,老板不会每天盯着你的工作细节,同事也没空欣赏你的默默付出。
管乐和张小碗之所以能在浪姐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单纯的业务能力,而是她们鲜活的性格和聪明的自我表达方式。
1)管乐就像办公室里那个幽默的同事:
排练累到崩溃时,她会突然来一句"这舞蹈动作像极了周一早上的我",瞬间活跃气氛
导师点评时,她接话总是带着恰到好处的自嘲:"老师您说的对,我这就去把四肢回厂重修"
明明很认真在练习,却总能用段子化解紧张感,让人记住她的开朗性格
2)张小碗则是那个敢说敢做的代表:
选歌时直接放话:"我选这首,因为前男友最讨厌这首歌"
失误时不是慌张掩饰,而是即兴发挥成"懵逼舞",反而成为名场面
每天坚持发练习vlog,不掩饰自己的笨拙,反而赢得"养成系"的喜爱
她们共同的特点是:
真实不装 - 不端着"专业艺人"的架子,敢暴露小缺点
会讲故事 - 把枯燥的练习变成有情节的日常
主动造梗 - 懂得设计可以传播的记忆点
敢于争取 - 不被动等待机会,而是创造表现空间
这种人格魅力让观众感觉她们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而是身边那个有趣的朋友。在职场中,这样的人往往也能获得更多机会,因为:
老板记得住他们的表现
同事愿意与他们合作
客户喜欢他们的沟通方式
实力决定下限,但性格和表达决定上限。
她们证明了一点:在这个时代,专业能力需要人格魅力来赋能,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和喜爱。
在成年人的竞争里,会做是基本功,会说才是必杀技。
2. 叶童的制胜法则:用职业魅力突破能力边界
61岁的叶童站在一群年轻姐姐中,舞蹈动作不算最标准,高音也偶有颤抖,却成为了这一季最动人的存在。她赢的远不止是"拼",而是一个成熟艺人全方位的职业魅力。
自信的气场:
每次亮相都带着"这就是我"的坦然,面对评委直言:"我跳得可能不够好,但每一帧都是61岁最好的状态。"这种不惧暴露短板的底气,反而让观众看到了专业艺人该有的自信。
团队粘合剂:
在队员焦虑时,她会说:"我们不是来比赛的,是来展示这个年龄最好的自己。"三公排练时主动调节队内矛盾,被年轻选手称为"定海神针"。这像极了职场中那些能凝聚团队的中层管理者。
魅力增值术:
把年龄劣势转化为记忆点——每次舞台都巧妙设计"优雅转身""从容微笑"等符合自身特质的动作。公演时观众自发喊出"叶童优雅老去的样子真美",说明她成功重新定义了评判标准。
当不了技术大牛,可以做最会带团队的那个人,把资历变成可信度,把年龄变成沉稳度,在别人内卷时,你开辟新的价值维度。
她证明了一点:职场后半场,稳定输出的职业素养比昙花一现的高光更重要。就像那些不是最聪明但总被委以重任的职场前辈——他们未必样样精通,但永远知道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交出最优解。
3. 李晟的聪明:会“抢戏”的人才能赢
浪姐的舞台,镜头就那么多。不主动争取,就会被剪成背景板。
她唱歌不单是技巧到位,更难得的是情感充沛,每次开口都能把歌曲的故事感拉满。比如在三公舞台,她主动争取了一段独唱part,没有刻意炫技,而是用细腻的嗓音把歌词里的情绪层层递进,听得评委频频点头。
更聪明的是,她懂得在关键时刻“加戏”。五公排练时,编舞老师原本给她的ending pose只是一个常规站位,但她主动提出:“如果这里我能加一个转身回眸的定格,会不会更有记忆点?”果然,正式演出时,这个设计成了当晚最出圈的镜头之一。
这哪里只是“抢镜头”?分明是一个专业艺人对舞台的极致尊重——不放过任何能让表演更完美的机会。
就像职场里那些“会来事儿”的高手:
他们不只完成任务,还会思考“怎么让成果更亮眼”;
他们不抱怨资源不足,而是想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制造惊喜;
他们敢在关键会议前对领导说:“这个方案我再加一页数据可视化会不会更好?”
职场如舞台。
项目汇报时,主动说“这个方案的核心创新点是我提出的”。
团队合作时,争取负责最显性的部分(比如客户对接、成果展示)。
不要等别人发现你的好,你要自己把价值“演”出来。
4. 江一燕的遗憾:低调是美德,但职场不吃这套
江一燕有实力吗?绝对有。
但她太“佛”了。
不争镜头,不抢话题,安安静静完成舞台,然后安安静静离开。观众甚至没机会了解她——直到淘汰,许多人才反应过来:“啊?她原来这么强?”
职场里,这样的人太多了。
明明做了大部分工作,却因为不擅长汇报,功劳全被同事拿走。
明明能力碾压同事,却因为不爱表现,晋升时总是被忽略。
职场不是考场,没人会按“真实水平”给你打分。
写在最后
浪姐的舞台,本质是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职场也是。
你的专业能力是入场券,但能不能走到最后,看的是——
会不会主动展示自己的价值?
能不能让关键人物记住你?
愿不愿意在关键时刻“抢戏”?
来源:茉茉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