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剧《绝密较量》涉嫌蓄意“降智反谍”:并非中情局出资拍摄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5 07:55 2

摘要:以国安顾问指导为噱头的最新国安反间谍电视剧《绝密较量》(原名《安全危机》)即将恢复更新,但剧中反派超能与正派狼狈的叙事反差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即便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拍摄涉及中国国安的谍战剧,所呈现的国安战斗力说不定也比《绝密较量》更尊重国安专业能力。

以国安顾问指导为噱头的最新国安反间谍电视剧《绝密较量》(原名《安全危机》)即将恢复更新,但剧中反派超能与正派狼狈的叙事反差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即便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拍摄涉及中国国安的谍战剧,所呈现的国安战斗力说不定也比《绝密较量》更尊重国安专业能力。

国家安全部于4月28日通过官方公众号将《绝密较量》定义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课”,旨在以核安全议题为切口,展现当代隐蔽战线的斗争图景。剧中通过境外间谍组织利用高科技窃密、暗杀专家、制造社会恐慌等情节,映射现实国家安全挑战,并借助张鲁一饰演的国安干警杨光与高圆圆饰演的神秘公关经理赵亚苧之间的“双强博弈”,刻画敌我难辨的复杂斗争环境。国家安全部对该剧的支持,核心在于其教育功能——剧中反复出现的“严守保密规定”“及时报告可疑线索”等台词,直接呼应《反间谍法》的普法需求。这种“寓教于剧”的模式,契合近年来主旋律影视强化社会动员功能的趋势。

叙事逻辑与反派主导性失衡

敌方“超能力化”与国安干警的被动性

剧中的境外间谍组织“赫尔墨斯”被塑造成近乎全能的“反派机器”,从投毒、暗杀到高科技入侵无往不利,而国安干警却屡屡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例如,在核能专家孙教授中毒案中,国安部门虽严密布控仍未能阻止投毒,反派甚至能远程窃取核心资料。这种“敌方必赢”的设定,与国家安全部宣传的“国安铁军”形象形成鲜明割裂,引发观众对国安专业性的质疑。

逻辑漏洞与角色工具化

部分情节为制造冲突牺牲合理性:赵亚苧身份成谜却能自由出入核心场所,其行为动机缺乏铺垫;反派间谍王小泉为金钱叛国的心理转变刻画单薄,沦为推进剧情的工具人。此类依赖巧合的设计,削弱了悬疑剧应有的张力。

技术失真与节奏失衡

尽管剧集标榜“硬核科技”,但AI人脸伪造、翼装飞行渗透等场景被指脱离现实技术水平。此外,动作戏与文戏比例失调,导致叙事节奏混乱,进一步加剧观众出戏感。

主旋律创作的双重困境: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博弈

教育宣导与类型化叙事的失衡

国家安全部强调剧集的教育属性,但观众更期待强情节、高智商的谍战博弈。剧中频繁插入“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等口号化台词,被批评说教意味过浓,挤压了人物塑造空间,使剧情陷入“为教育而牺牲戏剧性”的窠臼。

现实改编与艺术加工的尺度争议

尽管剧集取材自芯片窃密、生物样本盗窃等真实案件,但过度渲染敌方威胁,反而导致观众对国家安全能力产生误解,甚至引发焦虑情绪。如何在真实性与戏剧性之间把握尺度,成为创作难点。

类型杂糅导致的叙事失焦

导演刘江曾以《黎明之前》树立谍战剧标杆,但《绝密较量》试图融合职场剧、动作片、悬疑片等多类型元素,导致叙事核心模糊。例如,赵亚苧的公关职场线未能与主线形成有效勾连,反而稀释了谍战主题的浓度。

破局路径:平衡主旋律叙事与观众期待

强化专业指导确保情节合理性

国安题材涉及大量保密信息,需引入更紧密的专业顾问机制。可参考国家安全部合作的《较量无声》系列短视频,在案件侦破细节、技术手段呈现上增强可信度。

塑造立体人物突破符号化桎梏

国安干警的形象需避免“高大全”标签,可通过展现其技术能力、心理博弈过程增强真实感。例如,杨光的“冷静睿智”若辅以决策失误后的反思,人物弧光将更具感染力。

融合类型元素与现实主义表达

剧中“色诱窃密”“情感陷阱”等贴近生活的间谍手段已初现现实主义潜力。未来创作可进一步挖掘日常化威胁(如网络钓鱼、数据泄露),以增强观众代入感,实现教育功能与娱乐体验的有机统一。

《绝密较量》的收视滑坡,折射出主旋律剧集在市场化竞争中的适应性不足。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需通过扎实的剧本、立体的人物与符合现实逻辑的叙事实现“润物无声”。唯有在艺术性与现实性、教育使命与观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方能重塑国安题材的创作生命力与公众影响力。

来源:军机头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