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电影业的冷却是整个经济大环境“退烧”的表现。之前从2017年到2021年的电影行业火热,是“虚胖”而不是真实的、健康的增长。
4月的中国电影票房,竟然比2012年4月的数字还要低。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数字更吓人:2012年全国只有3200多家电影院,但现在多达1.1万多家。
也就是说,在全国银幕数量增加3倍多的情况下,电影票房却只能跟2012年保持差不多一致。
别看《哪吒2》很火,但一部电影救不了整个电影行业,反而衬托出整个行业的萧条。
电影票房,带我们梦回了13年前。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电影业的冷却是整个经济大环境“退烧”的表现。之前从2017年到2021年的电影行业火热,是“虚胖”而不是真实的、健康的增长。
电影业当年烧钱有多疯,如今寒意就有多刺骨。
从2015年起,电影行业一度成为资本的宠儿。地产公司、互联网巨头、P2P平台、甚至卖家具的、做白酒的,全都一窝蜂冲进来,理由很简单:电影是“内容产业”,未来是“国运所系”,而且看起来赚钱快、话语权高、光环还大。
于是资金砸进来,明星片酬飙升到天际,剧本可以没有,IP必须要有。一个破小说改编权被炒到几千万,一个烂导演只要跟资本走得近,也能挂帅百亿项目。
这哪是拍电影?分明是在拍“资本项目”。
在这场游戏中,真正被消费的不是观众,而是信仰——对电影艺术的信仰、对内容价值的信仰。
就像中国其他那些被炒作的行业一样,电影业的虚火伤害的,是对这个行业本身的不尊重。如今各地疯狂上马音乐节,但屡屡传出音乐人去现场演出被吃“闭门羹”的事情,他们眼中音乐人根本就不是值得尊重的,音乐节的本质也早已脱离了音乐本身的信仰。
电影界都把寒冬归结为疫情原因,但这其实不过是催化剂,资本出逃才是致命一击。三年疫情摧毁了影院端的现金流,但更重要的是,它让资本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电影,不是一个能快速套利的生意。
热钱最怕“慢”,电影却天然节奏缓慢:项目开发要时间,审批要时间,制作要时间,排片还得看脸色。更别说,票房的不确定性让这个“投资品”天然带着赌博属性。
所以,狡猾的资本开始撤退。那些靠讲故事“圈钱”的公司破产清算、裁员重组;“影视概念股”不再是二级市场的宠儿;曾经满口“十亿票房”梦想的导演,如今开始直播卖货或沉寂无声。
很多资深演员,现在都根本无戏可拍。
那些一度活跃在台前的影视资本大佬,一个个要么“转型文化创意”,要么干脆转向AI、芯片、新能源。这些人不是爱电影,他们只是爱钱。电影不香了,他们立刻跑路。
资本褪去之后,真正的问题浮出水面:
创作者缺乏基本的内容自驱力。 以前是资本逼着人“快产出、快上线”,没有机会深耕剧本,现在没人逼了,发现大多数所谓“导演”其实连个像样故事都讲不明白。
行业生态被惯坏了。 被资本哄过一次之后,行业上下都对“成功”有一种扭曲认知——必须大制作、大明星、炒作营销、线上带节奏。如今资源枯竭,这种路径完全失灵。
观众不再好骗了。 曾经一张名脸+热搜就能换十亿票房,如今观众早被薅怕了。小红书、豆瓣、知乎让电影的口碑真相几小时内就能穿透宣传泡沫。
可以说,中国电影的问题不是什么“周期下行”的遮羞布,而是长期被虚假繁荣绑架后的信用破产。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要怒吼了:老子不是资本的提款机!
但是,中国电影已经濒死。
所有行业本质上都有个周期,电影也不例外。但中国电影的周期性低谷,并非自然波动,而是人为制造的“空心繁荣”塌陷。我们把电影当成了“金融资产”,但却没有给它时间成长、沉淀与积累,更谈不上耐心的创作。
当90多岁的美国名导伊斯特伍德还在扎实拍电影,中国30多岁的“电影大佬”就已经“退休”玩其他资本运作了。
导演?算个屁!只是资本的工具罢了。
各行各业的人,什么时候才能认真对待一个行业本身,而不是把一切行业都当作下金蛋的鸡?
中国的“全球电影业霸主”地位当年是怎么吹起来的?“中国票仓全球第一”、“十亿人看电影”、“国产片崛起”……这套话术被无数PPT里复读过。但资本最精明,他们比谁都明白:讲资本故事的能力如果不能转换为讲好电影故事的能力,这行就没未来。
现在资本一走,讲故事的人就傻眼了:没人买账了,没人投钱了,没人为情怀买单了。
很残酷地说,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迟来的市场化清洗。 未来几年,没有内容、没有执行力的公司会全面出局;投机者会彻底离场;而真正热爱电影、愿意沉下心来做内容的人,将成为这场“大退潮”后的幸存者。
别再指望下一部《流浪地球》或《长津湖》乃至《哪吒》带动全行业复苏了,救命药不是票房奇迹,而是系统性的信任重建、创作机制重建、行业规范重建。
“打鸡血”式发展,代价是耗尽整个行业的生命,最后一地鸡毛。
电影业是中国很多行业的缩影,而资本的背后则是权力的狂欢。当权力之手裹挟着资本的暴风雨掠过各种各样本应单纯的行业,所到之处就像蝗虫群经过后一样,将寸草不生。
来源:老虎影视迷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