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电影《新金瓶梅3D》开始疯狂炒作,女主龚玥菲也借着“36D潘金莲”的噱头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宅男心中的新宠。
2013年,电影《新金瓶梅3D》开始疯狂炒作,女主龚玥菲也借着“36D潘金莲”的噱头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宅男心中的新宠。
但事实上,这部影片根本未能正式上映,所谓热度,不过是一次针对市场的精准操控。
借助短暂的人气,龚玥菲在各大活动上频频露面,甚至在一次演唱会上醉酒失态,当场脱下红肚兜拍卖,最终被一名男子以18万元高价买下。
她明白流量就是资本,也在短时间内尝到了爆红的甜头。
可惜,过度消耗形象的代价很快显现。龚玥菲迅速被新一轮流量更新淘汰,逐渐沦为边缘的十八线网红,无人再提。
最美潘金莲?查无此人
龚玥菲的人生起点,并不算幸运。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物质条件有限,生活压力如影随形。年纪尚小,学业尚未完成,她便不得不辍学,早早步入社会。
没有学历傍身,想要在城市中谋一份体面的工作,几乎是奢望。现实残酷无情,摆在她面前的,是一条条看似开放实则拒人千里的道路。
随着时间推移,龚玥菲的外形条件日渐出众。身材曲线分明,五官愈发精致,在一个处处以貌取人的社会,这成了她少有的优势。
在几番碰壁之后,龚玥菲做出了选择——以身材为资本,投身野模行业。她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写真拍摄现场,拍摄大量性感写真,以辛劳换取微薄名气。
不满足于此,她又转向各大车展,穿着暴露,站在车旁,迎接无数闪光灯的洗礼。每一场活动,都是一场对身体和心理的考验,也是向所谓成功迈出的一小步。
在模特圈打出了一点名气之后,龚玥菲的野心膨胀。她并不甘于只做一个被遗忘在展台角落的花瓶,她渴望更高的平台,渴望真正成为明星。
为了进入娱乐圈,她将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外貌改造中。整形、护肤、健身,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只为在竞争激烈的名利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机会终于在2013年出现了。
那一年,一部所谓的《新金瓶梅》静态写真电影开始筹备宣传。海报刚一曝光,龚玥菲便凭借“新版潘金莲”的身份,被迅速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坊间热议的焦点。
然而,真相远比宣传词更冷酷。
所谓“静态写真电影”,从未真正存在。整个项目,只是拍摄了一组尺度大胆的写真照片,包装成电影噱头,制造话题。既没有正规的拍摄团队,也没有完整的剧情设计,连上映排期都无从谈起。
但这一场营销却异常成功。
媒体推波助澜,网友竞相转发。新闻标题一夜刷屏——“龚玥菲新金瓶梅剧照香艳 被誉为史上最美潘金莲”。报道中,龚玥菲演绎的潘金莲,被形容为风情万种、魅惑十足,既有娇羞柔媚,也有冷艳孤傲。
更有甚者,媒体称她为“中国第一艳星”,将她塑造成新一代性感女神,仿佛一个冉冉升起的流量奇迹。
然而,稍作追溯便能发现,在此之前,龚玥菲几乎籍籍无名,所谓“中国第一艳星”的头衔,不过是团队自封,自导自演。
更令人咋舌的是,为了进一步稳固“明星人设”,龚玥菲的团队不惜编造虚假的影视履历,甚至伪造野榜排名,将她与范冰冰、杨幂等一线女星并列,意图借此攀附流量,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同台感”。
几张照片,几篇通稿,外加无休止的转发,便硬生生捧出了一位“最美潘金莲”。这场营销,既粗暴又精准,迎合了市场对猎奇与情色的低级趣味。
这种套路放在今天,也就是叫做混圈。
从此龚玥菲就开始在炒作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离谱炒作一轮又一轮
热度有了,名气攒足,按照常理,龚玥菲若能及时转型,踏实提升演技,努力在影视圈立足,或许尚有一线机会。但她并未如此选择。
在流量为王、眼球经济主导的环境下,龚玥菲显然将目光局限在短期利益上。她紧紧攥住“潘金莲”这一从未真正演绎过的角色,执意把自己包装成争议缠身的话题女王,赌上了自己最后的职业尊严。
趁着热度未散,她迅速行动,发布个人单曲,举办演唱会,一副要全面开拓娱乐版图的架势。然而,在艺术水准和专业积累双重缺位的情况下,这些尝试注定浮于表面,成了快速变现的工具。
为了拓宽收入来源,龚玥菲不惜采用极具争议的手段,进一步加深了身体商品化的趋势。在各类演唱会与直播现场,她屡次以拍卖贴身衣物为噱头,单件内衣成交价一度高达18万元。与此同时,她在社交媒体上推出付费解锁的“私房写真”,将个人隐私赤裸裸地转化为可直接获利的商品。
这种将身体隐私公然变现的策略,虽然短期内确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却彻底消解了她作为演员应有的职业尊严,把自己推向了娱乐工业流水线上的“情色消费品”角色。
娱乐圈的更迭节奏极快,没有作品傍身,没有演技支撑,光靠话题生存的明星,生命周期向来短暂。龚玥菲很快感受到了失宠的冷意。
就在舆论关注度迅速下滑的节点,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她转向了私生活领域,用极具争议的话题来维持热度。身高1米67的她,突然官宣交往对象——一名身高仅有1米3的侏儒男子。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有人质疑,有人嘲讽,更多人震惊。毕竟,作为曾经的“潘金莲”扮演者,现实中选择了一位近似“武大郎”设定的伴侣,这种戏剧性令人难以置信。
面对舆论质疑,龚玥菲并未选择低调应对,反而更加高调地带着男友频繁出现在各类商业活动现场。两人甜蜜互动,故意制造视觉反差,成为媒体镜头下的热门话题。
在社交媒体上,她频繁更新与男友的生活日常。
为男友系鞋带、共骑迷你电动车、共享晚餐,这些画面被一一记录、上传,引发大量围观与转发。接受采访时,龚玥菲宣称“真爱无关外表”,将争议巧妙转化为流量密码,用现实生活复制经典叙事,实现流量最大化。
然而,这段高调恋情并未维持太久。
在成功获得一波热度后,龚玥菲便与这位“1号商务情侣”草草分手,双方迅速割席断交。
热度未散,她又无缝接入了新的恋情。新的对象,是一名身高2米多的巨人男子。两人高调恋爱,甜蜜互动,甚至一度传出“谈婚论嫁”的消息。
失恋?悲伤?在龚玥菲这里,统统不存在。她深知,每一次恋情曝光,都是一次新的流量变现机会。与“2号商务情侣”的合体捞金,再次成为她巩固曝光度的手段。
但凡事终有代价。
随着频繁的操作,网友们逐渐识破了她的炒作套路。曾经蜂拥而至的流量,迅速流失。逐渐地,连自嗨式的围观者也失去了兴趣。
路人缘跌至谷底,龚玥菲被迫转战低成本直播间,拍摄粗制滥造的网络大电影,继续艰难维持存在感。
与此同时,年龄增长带来的焦虑也不可避免地显现。为了继续迎合市场审美,她加入了“换脸大军”,不断对面部进行填充与调整。
然而,医美的痕迹难以掩盖。与早期相比,如今的龚玥菲面部浮肿,硅胶感明显。
没有作品,没有演技,连昔日外貌也不复存在。
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龚玥菲未来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
被流量反噬
龚玥菲的案例,已经不单是某个个体的沉浮故事,而是当代流量经济下一种人格异化现象的样本。
她身上的“演员”与“现实角色”界限,早已模糊甚至消失。
在日复一日的曝光中,公众所接收到的,并非她本人,而是一个被重复编排、剪辑、包装的人设样板。
她深知,仅靠自身并不突出的演艺才能,难以在复杂的娱乐系统中立足,于是她选择了制造争议、哗众取宠的那条捷径。
前有侏儒男友,后有巨人恋人,两段看似“特立独行”的感情,实则本质一致:用极端反差唤醒公众的猎奇心理,从而在社交平台的算法逻辑中获得优先推荐。这是一种典型的“审丑经济”操作,挑战公众审美与认知底线,以最大化流量变现。
从数据来看,这一策略在短期内确实奏效。
她的微博粉丝在两段恋情期间显著增长,部分品牌也借势为其提供商业代言,报价一度翻倍。数据是冰冷的,却也直观地显示了这场流量赌博的阶段性回报。
但流量从不稳定,也不忠诚。
以情绪和争议为基础构建的人设,很难维持长期的公信力。
随着她话题操作的频繁,公众开始对她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在流量反噬的逻辑下,她的每一次“自我呈现”都变成了一次透支,最终陷入“越炒作、越贬值”的恶性循环。
虚假人设的维系,需要持续的内容刺激。
于是,各类荒谬宣传随之而来。
有媒体称她“出道即顶流”,始终处于舆论中心,是“傲人身材与甜美面容的完美结合”。宣传文案中,她被称作“天使面容,魔鬼身材”,强调其“高挑身姿、标准比例”。甚至在面对外界质疑其身材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加工的声音时,相关平台依然坚持强调她“天然优越、性感自成”。
更荒诞的是,对其演艺能力的捏造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些通稿言之凿凿地称:在《新金瓶梅》中,她诠释了柔弱潘金莲的极致魅惑;在骑大黄鸭的写真中,她又变成邻家少女的活泼写照;甚至在《白蛇》中,她妖艳如蛇精,令人过目不忘。这些角色,大多不过是几张写真图的合集,谈不上剧情,更谈不上演技。
而在音乐领域,她的“人设构建”更是虚无缥缈。
某些夸张报道甚至称她“声线清澈,转音流畅”,具备“挑战高音的技巧与低音润色的稳定性”,特别在某首《青狐媚》中,“全面展现才女本色”。但事实上,无论是音准还是演唱能力,其表现远未达到所谓专业级别,完全是睁眼说瞎话。
在表面看似“自主选择”的光环背后,龚玥菲的路径其实早已被流量逻辑与资本运作牢牢锁死。
龚玥菲的起落,是一次典型的“被收割”过程。
她通过不断制造争议、自我物化、放大感官刺激,获取短期流量。
等热度耗尽、内容雷同、用户审美疲劳,她便失去了所有价值,被系统性抛弃。
于是她只能不断的炒作,自己炒作自己,自己物化自己,自己贬低自己。
或许这条路是她自己选择的,但如今她身上的标签已经不可能再被撕下来了。
当流量红利彻底退潮,龚玥菲想要“转型”的努力便显得仓促而无力。
她试图从“话题人物”变为“短剧演员”,企图借助新兴内容生态挽救自己的公众形象。然而这些作品大多制作粗糙、剧情薄弱、演技拙劣。
观众并不买账,播放数据一塌糊涂,评论区被“做作”“低俗”“难以直视”等标签占据。
观众对她的态度,也完成了从早期的“围观猎奇”到“情绪麻木”的转变。
龚玥菲不断以身体为噱头进行包装、贩卖、营销,甚至主动配合以实现曝光。
这不仅未能真正拓宽她的职业路径,反而进一步巩固了性别偏见,模糊了女性在演艺领域中的专业形象。尤其在当前社会日益重视女性权益、倡导去性别刻板化的大背景下,这种自我物化的行为,无疑在反方向拉扯公共认知,对整个女性群体的职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事实已经证明,流量可以造神,也可以毁人。一辈子押注流量的人,终将被流量反噬。
参考资料:
龚玥菲新静态电影组照曝光 身姿傲人中国新闻网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