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潜伏》中,余则成刚到天津站时,马奎带他去了站里给安置的新家。
在《潜伏》中,余则成刚到天津站时,马奎带他去了站里给安置的新家。
看到余则成对房子很满意,马奎得意地说:
“就这点好,日本人手里留下的东西,谁也抢不过咱们军统。”
后来,戴笠飞机失事,军统改名为保密局。
站长很是遗憾地说:“保密局,怎么听着都不像军统那么高大!”
提起中统,他是这么说的:”中统tm改了个什么狗屁名字,叫什么局来着?
高大的军统VS狗 屁的中统。
吴站长话里,句句是优越感。
从他和马奎的话里,都不难听出来,军统要比中统厉害多了。
在其他一些谍战剧中,似乎也是这样。
那么,在国民党时期,军统是不是真的比中统要“厉害”?
01
历史舞台上的“换角大戏”
抗战前:中统的黄金年代
1927年“清党”后,中统借着国民党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像蜘蛛网一样渗透全国。
各省党部、学校、工厂里,中统的“党员调查网”铺天盖地。
光是1928到1930年,他们就逮捕了19名ZG高级干部、80名中层。
连顾顺章这样的中央特科负责人都被策反叛变。
那时候的中统,说是蒋介石的“锦衣卫”也不为过。
党内的异己、社会的“危险思想”,全在他们眼皮底下打转。
抗战爆发:军统逆袭成主角
1937年全面抗战一打响,局势瞬间翻转。
中统的基层党组织,在沦陷区崩得七零八落。
特务要么叛变投敌(比如丁默邨、李士群投靠汪伪搞出“76号魔窟”),要么成了睁眼瞎。
反观军统,借着敌后活动的机会疯狂扩张。
戴笠手下不仅有情报网,还掌控着“忠义救国军”等武装。
巅峰时期,能调动80万伪军和地方部队。
1941年,截获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虽被美国忽视);
1942年炸毁日军490辆火车、71架飞机;
这些硬核战绩,让军统成了抗战剧里的“孤胆英雄”。
这时候的中统,就像《潜伏》里谢若林倒卖情报的狼狈样,早没了早年威风。
02
组织特性的“基因差异”
中统:党棍的文斗术
中统骨子里是“文官特务”。
他们靠的是国民党各级党部的人脉,擅长搞思想监控、党内清洗。
比如在大学安插“学生通讯员”,盯着谁读《资本论》;
在报社收买编辑,控制舆论风向。
这套玩法在和平时期能压制异己,但一到战时就成了花架子。
沦陷区的党组织瘫痪后,中统连个日谍都抓不到,反而被军统嘲笑“只会查自家姨太太的账本”。
军统:武夫的枪杆子
军统则是“军人特务”的底子。
戴笠从复兴社“十三太保”起家,组织架构像军队一样严密。
各省设“站”,重要城市设“区”。
特工渗透进军队、警察、交通系统,连驻外使馆都有他们的眼线。
还和美国海军合作搞“中美合作所”,玩起了微型相机,毒药胶囊这些黑科技。
其中,暗杀汪精卫(虽误杀曾仲鸣),爆破日军铁路……
这些刀口舔血的戏码,天生就是谍战剧的爆款素材。
03
老蒋的“制衡术”与影视加工
蒋介石玩的是“鹬蚌相争”的把戏。
中统背后是陈立夫兄弟的CC系,军统则是戴笠的黄埔嫡系。
两家抢经费,互揭老底,正合了老蒋“分而治之”的心思。
戴笠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连暗杀都先斩后奏),让军统成了“嫡系中的嫡系”。
到了台湾后,中统改名的“党通局”彻底边缘化.
军统变身的“保密局”还能继续搞大陆渗透,活成了谍战剧里的“长线反派”。
至于影视剧为啥总把军统拍得更牛?
原因不外乎仨。
戏剧张力:
暗杀、爆破、卧底,军统的活自带动作片基因;
中统查思想、搞内审,拍出来容易变职场剧。
人物传奇:
戴笠的“特工之王”人设(坠机身亡的悲情结局),余则成这样的虚构英雄,比中统的文绉绉头目更有记忆点。
历史滤镜:
抗战后,军统确实压过中统。
编剧们顺势把高光时刻都堆给军统,哪怕抗战前中统更强势的历史也被模糊了。
04
符合史实吗?半真半演
历史上,抗战前其实是中统更强势;抗战后,军统逆袭,这点不假。
但影视剧常夸大两点。
军统的“无所不能”。
真实军统在敌后损失惨重。
比如,上海区被汪伪“76号”几乎团灭,但电视剧只拍成功案例。
中统的“窝囊”。
1927-1937年中统抓GD效率极高,但这段在谍战剧里很少展现。
毕竟,“抓自己人”不如“杀汉奸”热血。
总之,军统的“厉害”是乱世枪杆子的胜利,中统的衰落是文官特务的必然。
历史选择了更适应战争的军统,而影视剧放大了这种选择。
来源:米柴视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