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淮水竹亭》不是创新,而是对原著的亵渎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4 17:11 1

摘要:近期,改编自国漫《狐妖小红娘·竹业篇》的古装剧《淮水竹亭》因“魔改”问题引发争议。该剧首播热度虽高,但口碑两极分化,原著粉丝痛批其“背离原作精髓”“剧情面目全非”。这一现象再次将影视改编的边界问题推至台前——当资本与流量裹挟创作,“魔改”究竟是“创新”还是对原

□尉瑞(云南财经大学)

近期,改编自国漫《狐妖小红娘·竹业篇》的古装剧《淮水竹亭》因“魔改”问题引发争议。该剧首播热度虽高,但口碑两极分化,原著粉丝痛批其“背离原作精髓”“剧情面目全非”。这一现象再次将影视改编的边界问题推至台前——当资本与流量裹挟创作,“魔改”究竟是“创新”还是对原著的亵渎?

《淮水竹亭》的争议焦点,在于以“创新”之名行“魔改”之实。例如,原著的“圈内圈外”设定被简化为“黑狐操控人心”,削弱了原作对种族矛盾的深度探讨;东方淮竹与王权弘业的感情线因节奏混乱而显得突兀,支线剧情却因“公式化CP”强行注水。更甚者,剧集从12集扩充至36集,导致叙事松散、主线模糊,被观众嘲讽为“配平文学流水线产品”。这种为迎合市场而牺牲原著精髓的做法,是将IP价值榨取为流量密码,而非尊重艺术创作规律。

此前《九层妖塔》因大幅改动小说核心设定被判侵权。尽管《淮水竹亭》是否侵权尚无定论,但其对人物设定、故事逻辑的颠覆性修改,已涉嫌违背原著精神。制片方若为追求戏剧冲突而肆意扭曲事实或原著精神,不仅可能面临诉讼,更会消耗观众信任,损害IP的长远价值。

“魔改”的背后,往往是资本、演员、编剧等多方力量的博弈。资本为延长剧集以获取更高收益,常要求“注水”剧情;演员为增加曝光度,自带编剧修改戏份;而编剧在话语权弱势下,往往沦为“改稿工具人”。例如,《有翡》剧组曾因女配加戏引发赵丽颖公开抗议,揭露行业“飞页剧本”“边拍边改”的乱象。这种生态下,原著作者的意见常被忽视,艺术创作被迫让位于商业算计。

真正的改编创新,应建立在尊重原著内核的基础上。徐克执导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虽对角色设定大胆调整,但仍保留“家国大义”的精神主线,获得观众认可。反观《淮水竹亭》,其“中式美学”的视觉包装虽精致,却因叙事空洞被批“重形式轻内容”。行业需明确:改编的尺度不在于改动大小,而在于是否升华原作价值。此外,平台与监管部门应加强内容审核,落实“限集令”等政策,遏制注水乱象;创作者则需与原著作者深度沟通,在合同中明确改编边界,避免法律与口碑的双重风险。

当“魔改”成为常态,经典IP的文化价值与观众信任终将被消耗殆尽。改编的本质,是让经典以新的形式焕发生命力,而非将其肢解为流量的牺牲品。无论是文学IP还是真实事件,尊重始终是创作的底线。唯有守住这条底线,改编才能从“遮羞布”蜕变为“传声筒”,真正实现艺术与商业、创新与传承的共赢。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