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淮水竹亭》以“中年古偶”“刘诗诗面瘫演技”“魔改原著”等标签冲上热搜时,观众的口碑几乎被主角团的槽点淹没。
当《淮水竹亭》以“中年古偶”“刘诗诗面瘫演技”“魔改原著”等标签冲上热搜时,观众的口碑几乎被主角团的槽点淹没。
然而,在一片骂声中,剧中的配角群像却意外杀出重围,甚至被网友调侃:“主角负责扛流量,配角负责赚眼泪!”这场魔改风波背后,究竟是谁在拯救观众的追剧体验?
剧中的配角几乎个个自带“疯批美学”光环。
侯明昊饰演的百目妖君,一袭红衣配苍白病容,为爱屠尽人间却甘愿献出妖丹,临别一句“若能重来,我仍会为你屠尽人间”,直接将BE美学推向高潮。
而沈月饰演的东方秦兰,从呆萌吃货到复仇火种的反差成长线,更是让观众直呼“甜妹黑化比主角更带感”。
这些角色的人设极致化——疯批、甜虐、权谋——精准踩中观众对“复杂人性”的审美需求,甚至被原著党认可为“比主角更贴近原作精神”。
反观主角线,东方淮竹与王权弘业的感情推进被批“硬凑”,原著中宿命般的相遇被简化为“面具一摘,爱情就来”。
编剧试图用穿越、失忆、替身等烂梗填充剧情,却让主线显得臃肿乏味。
配角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紧凑的叙事节奏。
例如百目妖君从黑化到牺牲仅用两集,毒娘子怀抱蜘蛛远去的画面直接封神“年度BE名场面”。反观主角团,36集的篇幅中大量填充恋爱戏码,关键剧情如“面具团闯圈外”的悲壮群像,却被简化为“为谈恋爱找理由”。
网友吐槽:“编剧是不是把原著的热血群像误读成了‘古偶配平文学’?”
演员适配度:选角导演的“鸡腿”该给谁?
侯明昊的破碎感、沈月的灵动、孟子义的明艳,与角色高度契合,甚至被赞“选角导演应该加鸡腿”。
而刘诗诗虽颜值在线,却被批“眼神空洞”“脖子僵硬”,37岁的张云龙更因缺乏少年感被嘲“王权弘业变油腻大叔”。
这种反差让观众戏称:“主角是流量工具人,配角才是演技担当”。
制作方显然深谙“话题即热度”的法则。主角线魔改引发争议,反而为剧集带来持续流量;而配角线的精心设计,则试图挽回口碑崩盘的风险。
这种“黑红也是红”的策略,在《月红篇》5.0分的惨剧后似乎成了IP改编的救命稻草。但豆瓣网友一针见血:“用配角的血泪赚观众的眼泪,本质仍是消费IP情怀”。
《淮水竹亭》的魔改争议,折射出古偶剧“流量至上”的困境。当观众为配角的惊艳表现“真香”时,或许也该反思:为何我们对改编的底线越来越低?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