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董明珠那句“我不招留学生”,瞬间把海龟群体炸得七荤八素,评论区直接开团,某些大V更是义正词严要求她“当众道歉”。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注定得罪人。
比如董明珠那句“我不招留学生”,瞬间把海龟群体炸得七荤八素,评论区直接开团,某些大V更是义正词严要求她“当众道歉”。
结果,董大姐不仅没怂,反倒是神色自若、风轻云淡地回了句:“我不招,不代表别人不能招。”
逻辑闭环,刀枪不入。
你说她政治不正确?她压根没想讨好谁。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事情还没凉透,一个重磅八卦,恰好送上门来——某知名医生婚内出轨,女主身份被扒,哐哐几下:哥大旗下女校、4+4通道、留学归国从医……
这瓜一出,舆论彻底沸腾:你们说的“技术、道德、世界眼界”,怎么全塌在这姑娘身上了?
是不是海龟群体的脸,被打得啪啪响?
很多人只看热闹,但我想说,这两个事件背后,其实牵扯的,是一个老掉牙但至今都没人敢戳破的深层矛盾:——土鳖 vs 海龟,尤其是“纯海龟”。
什么叫纯海龟?
简单讲,就是那些没参加过高考,直接出国读本科的留学生。
他们和高考这套体系,压根没打过照面,自然也没有那个几百万人挤独木桥、千军万马刷题熬夜的“共同回忆”。
所以,哪怕学历更亮眼、学校更洋气,到了国内一线职场里,依旧会遭遇“人脉不够、标签过重、身份尴尬”的那点事儿。
这不是刻板印象,是现实困境。
你真以为董明珠不知道这话说出去会挨骂吗?
她当然知道。
但她为啥还说?
因为她压根不需要讨好纯海龟这个群体。
对制造业,尤其是她那种工程师红利+本土链条驱动的企业来说——她用不着他们,也从来不靠他们。
她这话,真不是“歧视”,是一次旗帜鲜明的“站队”。
她站的是谁?
是“高考党”。
准确说,是所有曾经硬杠过高考、手握“985/211/国企/体制”门票的主力军。他们是中国社会主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话语权、决策权、人事权,覆盖了大多数企业、机构、圈子。
你说董姐“不招”纯海龟?
其实是她不想冒险在组织里埋下“标签冲突”的地雷。
因为在国内大厂、大行、大央企的生态里,“高考党”和“非高考派”的人事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你看着他们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背地里早分好了阵营:——我是“榜上考中”的进士,你是“旁门左道”的推荐生。
前者讲“吃苦”,后者讲“眼界”。
前者讲“流程”,后者讲“效率”。
一旦遇到竞争,矛盾立现,火花四溅。
而在这场角力中,谁更能在组织里生存?
很残酷,不一定是更聪明的,而是更“狠”的。
你让一个没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去对抗那群从小刷题刷到深夜、靠意志杀出重围的“老兵”,结果只有一个:不是被排挤,就是被规训。要么转性,要么出局。
这并不是我看不起纯海龟,而是残酷现实如此。
体制内、行业内、社会内,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狠人”。
一个人如果连高考都能咬牙扛住,说明他扛得住压力、打得起硬仗、不容易情绪化,这种人用起来,放心。
所以你以为大家在争论学历、眼界、出身,其实在比的是“谁更狠,谁更稳”。
就像朱元璋拔掉藤条上的刺儿,给孙子讲:“这就是爱。”
结果朱棣一出手,根本没讲“爱”,直接把侄子揍到南京都找不到。
这不是历史八卦,这是职场现实。
你有牌面,你能自带资源,那你走纯海龟这条路也能活得不错,甚至成为香饽饽,因为你没人脉背景,大家都能争着拉你。
但你没资源、没背景,又没高考经历,只是砸几百万送孩子读个哥大、转个QS前50的名校,那对不起,你不但进不去核心圈子,连“潜规则”都没人教你。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聪明的家长,最后都悄悄退回了“高考+海归”路线——你孩子985出身,再出国镀一层金,回来你能横跨两边圈层,海陆通吃。
如果你非要走纯海龟通道,那你就要知道,门槛你是绕过去了,但代价是,你从此就被贴上了标签。
而标签,就意味着筛选、意味着博弈、意味着人事斗争里你是“那一边”的。
所以,董明珠这话,不是戳穿留学生的问题,是戳破整个社会“标签分裂”的痛点。
她不是“误伤”,她是精准狙击。
有些人觉得不公平,但别忘了,这个时代,从来就不是靠“公平”驱动的。
它靠的是“代价”驱动。
你避开了压力,就得承受标签。
你选了标签,就得放弃圈子。
你不愿残忍,就只能善良到被利用。
而真正能打通职业与阶层壁垒的,从来不是“光鲜的名校”,也不是“高情商的表达”,而是:——你是不是在足够年轻的时候,被社会狠狠捶打过。
能扛住这个锤的,不一定最聪明,但一定最难打败。
所以到头来,那句老话又成了真理: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而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进程中:高考,不只是考试,是选拔,也是磨砺,是筛选,更是洗礼。
它可能死板、僵化,甚至有诸多弊病。
但你若缺席过一次,就要终身背负一次“你没经历”的心理落差。
——这,才是最残酷的现实。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