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孙红雷,成了体制内“职场教科书”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03 19:56 2

摘要:豆瓣9.5分的《潜伏》,被誉为“史上最优秀的谍战剧”。它的翻红,靠的并非刀尖舔血的刺激剧情,而是戴着小圆眼镜、沉着冷静的男主角余则成,在诡谲复杂的办公室博弈中的职场智慧。

谁能想到,一部17年前的谍战剧,如今成了考公、进国企年轻人的“职场人情世故教科书”?

豆瓣9.5分的《潜伏》,被誉为“史上最优秀的谍战剧”。它的翻红,靠的并非刀尖舔血的刺激剧情,而是戴着小圆眼镜、沉着冷静的男主角余则成,在诡谲复杂的办公室博弈中的职场智慧。

余则成表情变化细微,在奉承、愤怒、惊讶时都显得格外真诚

在社交平台上,逐帧解析余则成语言艺术和生存法则的视频堪比考公网课:

“17年后才看懂,余则成的升职有多牛。”

“这是一堂标准的语言艺术教育课。”

“优秀谍战剧才是职场教科书,一步错就可能丢掉性命。”

不少正奋战考公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评论区调侃:“考公之前先补课,学习下这部剧的精神”“早几年领悟,正厅起步”……

山东网友率先在社交平台学习《潜伏》里的人情世故

曾经“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开门我上车”的职场年轻人,终于在摸爬滚打中醒悟:与其整顿职场被“优化”,不如读懂规则获晋升。一时之间,“体制内厚黑学”“职场心眼子秘籍”,正在互联网轮番上演。

四个人,八百个心眼子

中国评分最高的谍战剧,是首播于2008年12月的《潜伏》。超过32万观众在豆瓣打出9.5的高分,至今无人撼动。尽管同类题材层出不穷,却很少有剧集能像《潜伏》那样,被观众反复重温。

这部剧播出时被称为一声“惊雷”,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热烈讨论,大结局在北京卫视创下了14%的收视纪录,接连斩获白玉兰奖、飞天奖和金鹰奖等多个重磅奖项。

豆瓣短评里,有人感慨:“怀念电视剧30集还集集精彩、不注水的年代”

《潜伏》改编自作家龙一的同名短篇小说,原文仅1万多字,由编剧历时十个月扩展打磨,背景设定在1945年初,讲述了国民党特工余则成弃暗投明潜伏天津站的故事。

这部剧妙笔颇多,但无论在当年还是今天,观众印象最深、引发最多讨论的,都是它极具现实感的职场戏。

保密局天津站内部充满办公室斗争,分为机要室、情报处、行动队三个部门,人人勾心斗角,应了那句“后脑勺藏眼睛,心眼儿里藏心眼”。

“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了”和“我工作压力太大了”,都成为当代打工人常用的表情包

行动处处长马奎,直来直去,得罪了其他同事而不自知。后期,他竟然怀疑领导是间谍,倒反天罡地暗中调查对方,结果自毁前程,被默认推向了“替罪羊”的身份。

哪怕众人心知他不是内奸,也无人为他辩解。毕竟,多一个敌人,不如少一个麻烦。

马奎被误认为间谍,自己都愣了

情报处处长陆桥山,则是典型的“笑面虎”,见谁都三分笑,背后刀刀见骨。他在暗地里不断挖坑使坏,制造内部矛盾,只为给自己的升职铺路。

职场“笑面虎”表面能和大家处好,但没有人真正信任他们

至于中后期出现的李涯,是少有的理想主义者。一心想立功自证,心思缜密,能力也强,成为主角潜伏路上的劲敌,但因他不懂揣摩上意、急于建功,结果屡屡碰壁。

李涯能力挺强,但做什么都遇到阻碍,最终憋屈收场

最精明的还得属“老狐狸”吴站长。他表面将余则成拉为“自己人”,事实上不断暗中调查他;一面收受贿赂,一面纵容内部斗争,只有下属们忙于内斗,他才能稳固自身权力。

吴站长是反派,却并不令人生厌,大多数金句都是出自站长之口:

“时间像一头野驴,跑起来就不停。”

“峨眉峰?还独照?颇具浪漫主义气质啊。”

“要不是为了这点特权,谁愿意做官呐?”

剧中多处暗示,年轻时的站长也曾怀抱理想,只是逐渐被官场腐化,让他认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台词颇为讽刺,吴站长也是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贪腐严重的缩影。

天津站是一座残酷的职场炼狱,随时都有人试探、挖坑,一句应对失误,轻则前程尽毁,重则命丧黄泉。

有观众感叹:“我要是余则成,甚至活不过重庆去天津的火车”。

天津站外,不少配角同样深入人心。情报贩子谢若林堪称“人间清醒”,毫无信仰、金钱至上,“有些人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你告诉我哪一根高尚,哪一根龌龊?”这些充满讽刺的台词,在当下仍被频频引用。

随着剧集翻红,配角吴站长、李涯、谢若林,成了最受新一代观众喜爱的角色。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指出,《潜伏》打破了传统谍战剧“重情节轻人物”的惯性。编剧姜伟也在采访中坦言,主角不应该是脸谱化的英雄,配角也不该是刻板反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态度和语言,绝不能重合,这样才有看点。”

跟着余则成学“体制内生存密码”

即便是在“四个人八百个心眼子”的天津站,主人公余则成也能凭借审时度势、谨慎周旋,渐渐获得领导的青睐、同僚的信任,一路青云直上,从少校升至副站长。

在明争暗斗的谍战修罗场里,他的人缘好得出奇。

马奎被诬陷成内奸后,太太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是余则成,却不知他正是幕后推手;陆桥山为了一己私欲传递假情报后被发现,也派太太求到余则成门下,临别时还感慨道:“我们是朋友。”

能让陆桥山交心十分不容易

一向贪婪的站长夫妇,在商量副站长人选时,站长太太虽第一时间想到“上头有人”的陆桥山,却又不经意间嘀咕,如果余则成能上位,“肯定会对咱们好”。

有网友将余则成的职场生存哲学总结为:干得好不如干得巧、凡事多为领导想、群众关系很重要、恩威并重服人心。

余则成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微笑,喜怒极少外露。因为摸透了领导和同事的性格,纵使身份险些暴露,也总能以急智化险为夷。

余则成反应很快,每次被试探都能迅速应对

他的职场进阶并非偶然,首先是因为实力出众。独自完成刺杀大汉奸的任务,又在抓捕其他叛徒的过程中,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为站长捞足了好处。

网上有个著名的段子,描述李涯和余则成这两种下属的区别。同样是抓捕行动,若是李涯,必定老老实实将赃物一件不落登记上报;而余则成会挑出最值钱的一件,亲手送到领导家里。

其次是他对人性的精准把控。大领导要来整顿官员贪腐、私生活混乱问题时,站长心虚不安,叫来余则成问话。没等领导开口,余则成先表态:“效忠党国首先要效忠长官。若局长问起,我知道怎么说对您有利。”一席话稳住了站长的心,让他渐渐视余则成为自己的真正心腹。

在领导立场考量细节,把豪车换成金条美元,正中站长下怀

剧中有一句台词意味深长:站长并非没有怀疑过余则成的可疑,只是“懒得怀疑”。

真正的原因是,在站长眼里,手下聪明人虽多,忠心、能办事、又肯为自己敛财的人,只有余则成一个。即便余则成没有突出的资历,也没有深厚的人脉,吴站长依然力排众议,将立功机会交到他手里,又极力举荐他担任副站长一职。

更妙的是余则成的处世哲学,与人打成一片,却不轻易站队。他位卑时毕恭毕敬,得势后也不露锋芒;面对试探,他很少起正面冲突,而是以退为进,巧妙藏拙。

马奎试探他时,他几度转移话题

他不说假话,但也不全说真话。被试探时,他回应:“有些问题我得请示重庆后才能回答”;站长刺探他与投身共党的初恋关系,余则成轻描淡写地自证清白:“我总被女人骗。”虚实结合,不留下话柄,自然查不出言语中的漏洞。

曾有一位企业高管从管理者角度评价剧中角色,认为余则成是难得的好员工:“为了正确目的,不计较过程,把事情完成。”至于其他人也都很聪明,“但输在情商太低,做事不留余地。余则成赢在张弛有度,而这种‘度’很难把握。”

从“反人情世故”到“心眼子学”

《潜伏》热播时,就有不少白领研究余则成的职场智慧。有人曾问原作者龙一,是否预料到作品会被观众看作“职场教科书”?

原著作者表达意外的同时,随即答道:“五千年来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本质变化。军统时期的办公室政治,跟我们今天的职场生活有相似之处。”

图源中国新闻网报道《龙一:成功不可复制没想到成职场教科书》

17年过去,《潜伏》因“体制内职场教科书”的标签,在年轻群体中再度翻红,恰恰印证了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人情世故的重要性。

这种对职场关系的解构热情不仅体现在《潜伏》中。《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小跑迎接沙瑞金的镜头引发热议,其中看似不起眼的停车细节耐人寻味——距离太远领导走得累,距离太近又失去了“小跑”的表演空间。

网友戏谑道:“司机的停车艺术,够我学三年了”。

同样的放大镜式解读,也延伸到了《狂飙》《县委大院》等剧,只要涉及上下级沟通、办公室生存技巧的片段,都有影视博主逐帧解析,“职场人情世故”视频动辄获赞数万。

敏锐的网友不难发现,社会舆论的风向正在发生微妙转变。

曾几何时,“00后整顿职场”的论调风靡社交平台,年轻人争当职场刺头,热衷“反人情世故学”,换让领导失去沟通欲望的头像,研究“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领导敬酒我不喝,领导开门我上车”等反叛语录,怼领导、断交情、提桶跑路,一度成为打工人下班后的精神爽文。

随着经济下行、就业市场持续低迷,“反人情世故”叙事渐渐退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4职场调查报告》显示,仅17.3%的职场人有明确跳槽意向,49%持观望态度,33.7%明确表示“不跳槽”,职场人离职率接连下降。

各个城市的离职率均有下降,图源《2024职场调查报告》

提桶跑路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后,发觉职场正在拒绝自己。“整顿职场”的豪言壮语,逐步让位于更为现实的生存智慧。

于是,曾经被嗤之以鼻的人情世故,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复兴,“职场心眼子学”“向山东人学习高情商”渐渐风靡:

当同事试探“你是不是靠关系进来的”,不否认,不硬刚,而是巧妙回应:“后续还得向您多学习。”

与领导下棋赢了一局,领导自嘲“老了不中用了”,懂得接话:“是您让着我,真要较真我哪是对手。”

高赞回答:“算命的说了,卡点可以碰到贵人”

从怼领导到哄领导,从直来直去到留有余地,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认知变化:从试图改变环境,到在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空间。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现代社会以理性官僚制为基础,但潜规则的暗流从未真正消退。这个观点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职场的非正式规则,往往更能决定一个人的事业轨迹。

英国职场专家露西·凯拉韦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有位女士总能让最忙碌的高管抽出时间,为自己提供支持。她问那位女士秘诀,对方回答:“很简单,我只是学会了说‘请’和‘谢谢’。”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核心,未必是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的尊重与温柔。

对当代年轻人而言,我们既不需要成为余则成那般八面玲珑的“人精”,也不必完全摒弃人情世故。适当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分寸感,不让别人难堪,也不让自己委屈,坚持原则的同时,懂得适时示弱与圆融。这种平衡的智慧,会让职场生活更顺畅,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与成全。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