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坚称不撤诉后,“四川芬达”再道歉求和解:求给我们留口饭吃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3 12:50 2

摘要:在流量至上的网红经济时代,"四川芬达" 模仿杨坤事件掀起轩然大波。这位网红通过复刻杨坤沙哑声线、标志性墨镜造型,甚至频繁玩 "32 场演唱会" 梗迅速走红,但在直播中使用与《好声音》高度相似的 LOGO,以及刻意夸张的嘲讽式表演,引发巨大争议。杨坤团队指出,这

在流量至上的网红经济时代,"四川芬达" 模仿杨坤事件掀起轩然大波。这位网红通过复刻杨坤沙哑声线、标志性墨镜造型,甚至频繁玩 "32 场演唱会" 梗迅速走红,但在直播中使用与《好声音》高度相似的 LOGO,以及刻意夸张的嘲讽式表演,引发巨大争议。杨坤团队指出,这种模仿已突破艺术再创作的边界,涉嫌侵犯肖像权与名誉权,尤其是部分内容带有侮辱性调侃,已触碰法律红线。这场纠纷背后,折射出当下自媒体创作中艺术模仿与人格权侵害界定的模糊地带,成为法学界与娱乐圈共同关注的焦点。

面对舆论压力,"四川芬达" 在 5 月 2 日发布二次道歉视频,一改往日 "长相天生,模仿无罪" 的强硬态度,不仅承认 "内容尺度失控",更承诺退还相关直播收益,并卑微恳求 "留条生路"。回顾其 4 月首次道歉时,仅以更名为 "四川橙子"、承诺停播模仿内容草草了事,如今态度 180 度大转弯,侧面印证杨坤方维权的强硬态势。这种 "先挑衅后服软" 的操作,被不少网友质疑是流量收割的套路 —— 用争议吸引眼球,再以道歉维持热度。

杨坤在维权过程中展现出坚决态度。4 月 24 日,他在社交平台发布千字长文,逐条驳斥网红 "以道歉换和解" 的请求,直指对方借争议涨粉百万、直播打赏收入暴增的商业目的。文中特别强调:"这不是私人恩怨,而是为整个行业划定创作底线。" 这番表态获得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力挺,协会公开声援杨坤维权行动,认为此类恶意模仿严重破坏行业生态,呼吁建立更完善的艺人形象保护机制。

该事件撕开网红经济的阴暗一角。数据显示,2024 年类似 "道歉式营销" 案例同比增长 40%,部分自媒体深谙 "黑红也是红" 的流量密码:通过侵权制造争议话题,待舆论发酵后再以道歉博取同情,形成低成本高回报的流量闭环。"四川芬达" 事件中,其直播间观看量在争议期暴增 300%,打赏收入翻十倍,这种畸形商业模式不仅损害艺人权益,更污染网络内容生态。

从维权历程来看,杨坤团队采取了严谨的法律策略。自 3 月首次向平台投诉无果后,团队持续收集证据,留存超 200 条侵权视频作为呈堂证供,最终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在 5 月开庭审理中,杨坤方律师明确指出,网红行为已构成《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名誉权的双重侵犯,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精神损失。这场诉讼,成为艺人维权的典型样本。

舆论场中,双方展开激烈博弈。"四川芬达" 试图通过卖惨塑造 "草根求生" 的弱者形象,引发部分网友同情;杨坤则毫不留情地揭露这是 "反向道德绑架",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侵权本质。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10 亿,舆论两极分化明显:支持者认为维权捍卫行业尊严,反对者则批评杨坤 "小题大做"。这场舆论战,凸显出网络维权面临的复杂局面。

此次案件或将成为演艺界维权的里程碑事件。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已将其列为典型案例,推动《演艺形象保护条例》立法进程,旨在明确 "创意模仿" 与 "恶意侵权" 的法律边界。对于杨坤而言,这场维权不仅关乎个人名誉,更是为整个行业树立维权标杆,警示自媒体从业者:流量时代,法律与道德的红线不容践踏。

来源:新新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