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定制徽章在二手平台以39元价格被标价出售时,我从未想过,这份承载着三年追星心意的礼物,会成为撕裂信任的利刃。2025年3月25日,我因发现曾黎工作室员工倒卖粉丝礼物事件发声,却在4月29日被迫以手写道歉信的方式,为这场本不该发生的“网络审判”画上句点。
当定制徽章在二手平台以39元价格被标价出售时,我从未想过,这份承载着三年追星心意的礼物,会成为撕裂信任的利刃。2025年3月25日,我因发现曾黎工作室员工倒卖粉丝礼物事件发声,却在4月29日被迫以手写道歉信的方式,为这场本不该发生的“网络审判”画上句点。
一、从“礼物”到“商品”:一场被倒卖的信任
那对徽章是2024年11月线下活动时亲手交给曾黎的。徽章背卡是朋友手绘的曾黎Q版形象,金属边框的扎线细节与我送出时的包装完全吻合。当3月25日深夜,我在二手平台刷到这个熟悉的设计时,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直到卖家主页挂满曾黎代言的同款产品,账号注册地址与工作室所在地重合,真相才如鲠在喉。
3月26日凌晨,我带着截图私信曾黎工作室,要求核实账号身份。当日下午,工作室发布声明称“系员工私自行为,已开除涉事员工并报警”。这本该是事件的终点,但4月27日,一通来自警方的电话打破平静。电话中,警方以“涉嫌诽谤”为由要求我配合调查,并暗示工作室已委托律师取证。4月29日,在律师的“建议”下,我写下那封被全网转发的道歉信,承认“言论不当”“损害曾黎名誉权”。
二、从“粉丝”到“被告”:一场被反转的控诉
这场风波中,最荒诞的莫过于身份的倒置。作为曾黎的“铁粉”,我曾用24次线下接机、198个安利视频、3次公益捐助证明自己的真心。2024年5月,我自费设计徽章送给曾黎,只因她说“喜欢粉丝的手作礼物”。如今,这些付出却成为“恶意炒作”的证据——工作室在声明中刻意强调“曾黎不知情”,却对粉丝被卷入法律程序只字不提。
更讽刺的是,曾黎本人在道歉信微博下的回应:“理解你的心情,但非常不喜欢争端。”一句轻飘飘的“理解”,抹杀了粉丝三年来的情感投入。当我在评论区回复“感恩相遇,缘分已尽”时,曾黎的粉丝群已从32万骤降至22万,而我的微博主页因“涉及法律纠纷”被隐藏。这场“反转控诉”中,真正的受害者反而成了加害者。
三、从“道歉”到“追问”:一场未终结的反思
手写道歉信发布后,网友扒出更多细节:涉事员工亲属运营的二手账号,长期倒卖曾黎同款周边;工作室报警时,未明确说明粉丝仅是“质疑者”而非“造谣者”;曾黎本人在事件发酵期间,仍照常发布代言广告,却未对粉丝公开致谢。这些漏洞,让“道歉信”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
作为当事人,我从未要求工作室“完美无瑕”,只希望他们能正视粉丝的情感价值。当礼物被量化成39元的交易,当质疑被扭曲成“诽谤”,当“铁粉”被迫成为“被告”,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个体恩怨,暴露出娱乐圈粉丝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粉丝是否只是“待割的韭菜”?明星团队是否有权将私人礼物转化为商业资源?而当信任崩塌时,道歉信又能修补多少裂痕?
结语:
在道歉信的最后一行,我写道:“愿每一份心意都能被温柔以待。”这既是对自己的宽慰,也是对行业的追问。当追星成为一场“高风险投资”,当粉丝情感沦为可倒卖的商品,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在流量与资本构筑的“偶像工业”中,是否还有一片能安放真心的净土?而这场风波的真正“被告”,或许从来都不是某个粉丝,而是整个需要反思的生态。
来源:乐姐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