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很好,但水饺皇后一般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2 22:06 5

摘要:对一部传记电影来说,一个前置问题或许值得思考:观众究竟是希望通过一部电影,去了解一个响亮的名字的炼成,还是希望窥到一个荣耀名字背后的那个人?

截至发稿,马丽主演的《水饺皇后》以超过9600万的票房,暂列今年“五一档”冠军。作为中国票房最高女演员,她当之无愧。

然而,在商业价值的胜利之下,走出电影院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对一部传记电影来说,一个前置问题或许值得思考:观众究竟是希望通过一部电影,去了解一个响亮的名字的炼成,还是希望窥到一个荣耀名字背后的那个人?

前者,只需要平铺直叙一个貌似普通的人如何在品质与环境的助力中,逐步走上人生巅峰。这就是《水饺皇后》的讲法。

而后者,要聚焦的则是荣光背面的一些东西。比如勇气背面的懦弱,坚定背面的犹疑,锋利背后的柔软,等等。

电影《水饺皇后》中,马丽饰演臧健和

实际上,这些恰恰可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之所以了不起的重要原因。人性的复杂与精巧会舒展他们的人生,而非像励志或伟大故事概括那样,压缩他们的人生。

就像天才传记片喜欢刻画他们情感和理智上的失衡,或是某些社会化的孱弱及怪异。讲述计算机之父图灵生平的《模仿游戏》,图灵在他的年代饱受性取向之苦,一度被视作异类。《奥本海默》里的奥本海默,并没有因为完成了一件人类史上空前的发明而感到成就,反而是感受到痛苦。

在这些故事里,创作者的目光是平视而非仰视他们的,而他们对普通人而言,是更贴近和亲切的。

在那些我们熟知的经典传记电影里,书本上伟大如斯的主人公,往往被刻画为受制于时代与环境,而非主导它们。留给世人的光鲜背后,是他们作为具体的个人也始终无法抵挡的洪流。

《模仿游戏》剧照

相较之下,《水饺皇后》是一部从头至尾毫无悬念的电影。

或许它原本就是一部不需要反常识的电影,是为了歌颂劳动或女性力量的写满套路的电影。它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挑战观众,而是迎合观众,甚至也不是讨好观众。

一个女人为母则刚的故事,一个落魄女性自强自立的故事,一个顺应了时代浪潮的创业故事,这可能不是今天最受欢迎的故事模板,但却是任何时候都有受众的一个安全保守的故事。

很难相信导演是23年前将悬疑玩味到极致的警匪片经典《无间道》的刘伟强。

如今,国产银幕上遍地主题先行,“无间道”时代那种粗糙而真诚的生命力,在“水饺皇后”的赞歌里,渐渐远去。

灰姑娘的马脚

“水饺皇后”是速冻品牌“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山东人,出生于1945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丈夫抛弃后,为了养活两个女儿,臧健和开始在香港湾仔码头摆摊卖水饺。最终克服重重阻碍,将自己的北方水饺推广到了全港,缔造了上世纪末一个底层女性的创业奇迹。

一个越是最光鲜的人,似乎越是该有一个“天崩开局”。

在成为水饺皇后之前,臧健和拥有比灰姑娘还悲惨的命运:1977年,她离开山东老家,带着两个女儿去香港与丈夫黄汉州会合,却在码头就发现丈夫已经在泰国重新组建了家庭,并生了一个儿子。

臧健和发现丈夫已经在泰国重新组建了家庭

电影里,丈夫黄汉州的母亲不客气地告诉臧健和,由于不能生儿子,臧健和只能去泰国给丈夫做妾。

自尊心让臧健和不能接受这一步,她毅然放弃丈夫,带着两个女儿留在香港,打算活下来。

七十年代,偷渡前往香港的大陆居民井喷,混乱,构成了港岛海湾的时代底布,也构成了单身母亲臧健和最大的生存危机。

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来到香港找工作

作为一个山东人,臧健和不会说粤语和英语,她在找工作时尝试过装哑巴,也尝试过顶着普通话去受人脸色。作为一个护士,她在香港只能找到社会最底层的工作,比如洗碗、拖地、打扫电车。为了养活女儿,她一天给自己找了多份工,昼夜无休,直至身体透支。

这种“惨”是很容易描写出来的,也是最容易为一种“爽文”叙事作铺垫的情感。前半段越惨,后半段的逆袭越“爽”,毫无悬念。

现实故事亦没有资料显示臧健和一定要留在香港而非回老家的原因,但结合电影也不难推测,对一个七十年代的妇女来说,被丈夫与婆家嫌弃甚至抛弃后,她在情感上已经陷入了无依之地。回去,意味着她对自己人生服了软。

臧健和对丈夫说“是我们不要你”

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女人的潜力,几乎都是被“母亲”这个身份激起来的。

包水饺是臧健和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后来忍辱负重卖水饺,也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需要养活两个女儿。电影里,人物形象建立的很多时刻,都是出于对女儿的保护。比如为了女儿刚硬地持刀斥退黑社会,比如为了女儿放弃仅有过的一次轻生念头,“为母则刚”四个字,在电影里的臧健和身上具象体现。

这四个字有什么问题呢?这里不是要从流行文化与社会学的角度去阐释,仅从现实人物原型披露出来的报道和信息,臧健和在曼谷机场告别丈夫时,心里想的是“宁可饿死,也不让孩子在扭曲的家庭长大。”后来,她一边打三份工一边拒绝社会救济,理由是“领了救济金,孩子会觉得贫穷可以理所当然。”

臧健和说如果她领了公援金,或许就没有今天这份事业了

同样是作为母亲,与电影相比,现实人物更侧重“教”而非“育”,但电影里,身为母亲的马丽只说过一些不痛不痒的生活化台词,比如“我不做,女儿就要饿死了”。

母女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女性与自己的关系,现实中的臧健和,在留存下来的有限的报道里,也展现出了一个女性对自己的要求、对人生的认识。

这与她后来商业上的成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一个只想做一个好母亲的女人,一个“为母才刚”的女人,与创业魄力、商业眼光这些东西,极大概率是存在冲突的。

电影里的“为母则刚”,与整部片带给人的观感一样,是完全意料之中的、毫无悬念且保守传统的。就像马丽其人呈现出来的那种敦实有力的创业者形象,一个地母式的存在感太强,一种可预见的扎实和圆满太浓郁,以至于压缩了其他情感和复杂性的存在空间。

《水饺皇后》剧照

看见马丽的脸,观众就已经能想见她的坚毅、顽强和母爱,也会知道,这号人物的大部分力量来源,都会是母爱。

她身上与生俱来的那股十足的安全感,叫人难以相信她遇到的挫折,是真正能更改她的内心,触探命运走向的挫折。

完美大女人

一个“天崩开局”的底层女性,她的传奇故事是否只能以诱人同情开场?

以法国女歌手爱迪特·琵雅芙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同样是以一个底层女性的“天崩开局”入手:琵雅芙身高只有1米47,失明,家境悲惨,丈夫去世,吗啡成瘾……偶然被发现歌唱天赋后,她也并未甩脱将自己囚禁于原生命运的这些悲剧性。第一次在夜总会登台亮相的时候,她惊艳众人的那首歌名叫《乡下姑娘》:“我们四处流浪,身无分文,我们是穷光蛋,……我们一无所有,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天,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了。”

歌唱,是拯救琵雅芙于黯淡人生的唯一的光。惊人的天赋背后,是她无法拯救自己于命运低谷的无力。激情与绝望并存,荣光与黑暗并存。

电影《玫瑰人生》剧照

那些从底层走到舞台中央的大小人物,也许恒常怀揣着一股深刻的对于底层命运的不安、悲观乃至自卑。对于照射到自己脸上微弱的光亮,他们大多会本能地先皱起眉头,不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缔造一个全新到可以完全覆盖当下的人生。

一个“爽文大女主”的生命力,反而来自她们在光亮之外保留的这些原生的东西。

而对《水饺皇后》里的臧健和来说,她对原生的自己的依附和信念,和激发她生命潜能的母爱一样,依然,十分纯粹而毫无悬念地,来自母亲、母爱。

因为在母亲临终前许诺的“会让全国人民都吃到我们的水饺”,臧健和拒绝了心仪人提出的移民加拿大建议。

《水饺皇后》剧照

在餐桌上拒绝朱亚文的一杯酒,是一个女人为了事业放弃爱情的当代叙事。如果没有这一情节,但凡臧健和存在半分动摇和踟蹰,她身上的完美性就都会减弱。

这种完美性当然不是一个戏剧人物应该存在的东西,但想必是电影创作者刻意追求的东西。

这部电影里的大部分配角,都是为了成就臧健和某种完美人格的工具人,包括母亲。女主角的人格魅力,非但不来自她身上“成功要素”之外更为复杂精密的幽微人性,反而来自和这些相反的东西:她能做到从始至终反人性,天然地站在脆弱、欲望和犹疑这些特质的反面。

甚至连围绕她的成功路径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是典型的推动情节的道具。一部分人负责设置障碍,一部分人负责解围,另有一部分人负责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给予主人公以启迪,然后贵人、恩人,一系列一气呵成。

《水饺皇后》截图

臧健和刚来湾仔码头摆摊的时候,一度因不擅长吆喝、香港人吃不惯水饺、客源不够等原因,生意贫瘠,终日发愁。就是有那么忽然的一天,一个食客对她的水饺皮提出了意见,回去后,臧健和就开始三天三夜不眠研究面皮。而后又忽然有那么一天,一群学生来到她的摊位前,品尝后直呼好味,至此引来食客不绝。

从此后,她的水饺渐渐在湾仔码头卖出了名声,剩下的创业之路,就像报纸上寥寥几语的短讯一样,毫无意外,毫无悬念地,伴随着马丽逐渐雍容的穿着打扮,生硬而不可拒绝地递到观众眼前。

至于电影刻画的其余情节,比如臧健和与码头警察华哥之间的短暂羁绊,比如母亲去世带给臧健和最后的精神撞击,看似是为了更进一步丰富完善人物形象,但其实并未让她与观众走得更进一步。

《水饺皇后》中,朱亚文饰演警察华哥

马丽的臧健和,几乎就是将现实中的臧健和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影视化了一遍。在驻港日本百货公司大丸百货店向臧健和抛出橄榄枝的时候,臧健和为了保留品牌的独立性而拒绝了日方的商标同化。最终,日方妥协,双方才达成合作。

在电影里,这段轶事被包装成臧健和的爱国情怀。并非不可取,只是这份民族情义的具体来源是泛泛的、与任何主角无异的正确的情感。它依然是为了完成臧健和这个“完美”的人物而设置的情感道具。

在一些宏大意旨的外衣里,往往包裹着另一些更私人的、微小的东西,有了它们,人物能从教科书的模范事例里脱壳,变成一个真正的人。

而那些东西往往不是爽感,而是痛感。

现实的疼痛与馈赠

谈到食品行业的创业故事,很难不想到周星驰的《食神》。

一颗牛丸的诞生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因为它包含了底层江湖的生死相依和人间冷暖,更因为它包含着极大的时代偶然性和讽刺性。一个商业传奇的缔造,不太可能纯粹地依赖一个人超然于众的毅力和机敏。一个真实的商业世界,也必然折射着一个社会最尖锐和粗鄙的残酷性,尔虞我诈,欲望驱使,这些都是主人公绕不开的。

周星驰真正的残酷恰恰在于,他没有用温情或苦难叙事去包裹这一过程,反而是用喜剧的、荒诞的方式,将那些底层的勇气和真心提纯。越是纯净,现实讽刺意味越是强烈。食神史蒂芬·周最后失败了,但他也成功了。他的成功与失败,串联起人生百态。

《食神》中的周星驰

而像《水饺皇后》这样的故事,它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对人物深处的内心历程有所交代,也不曾对那个兼具混乱和希望的年代有所折射。

电影对八十年代香港的刻写是真空的,黑白录影带一闪而过,八十年代“一国两制”方针通过画外音进入叙事。可背景板对人物命运的进展,其实是彼此互不相连的。

就像臧健和租住的那栋小楼,隔间里的百态,最高效率地压缩呈现了当时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落魄的上海公子爷一家,有风俗行业的妙龄女子,也有房东惠英红这样的嘴硬心软、老辣精明的成熟港姐。

他们在水饺皇后炼成的故事里提供酸甜苦辣,给予扶持和鼓励,但这样的一群人,放在许许多多其他故事里、其他时代和主人公身边,都是成立的。

《水饺皇后》截图

近年的另一部商业励志片,2022年春节上映、同样刻画草根创业故事的《奇迹·笨小孩》,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质。潮湿燥热的、挤满无数可能性的九十年代深圳,勇气和信念本身,几乎可以被放置在奇迹等式的另一头。

但这部片好于《水饺皇后》的一个点在于,除了主人公的无往不前,它还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小人物百态,有看似刻薄实则心怀善意的工头,有性格刚硬直率的残障妈妈,有一些微小的、羼杂人性幽暗却并不恶劣的小市民。

《奇迹·笨小孩》剧照

但“水饺皇后”臧健和的奇迹,是真空于环境的,在她所处的环境里,那些所谓的人生百态无不是道德单向的,他们的恻隐、自怜、自强、善意,都不能代表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香港的人们真正的命运复杂性。

马丽的臧健和没有粘黏出和她相似命运的一代人或是一种人的处境,在电影搭建的精美舞台上,她卖力地表演一个传奇女性的逆袭剧本,她卖力地对抗命运,卖力地跳出泥潭,出于职业素养,即便发现那些为自己设置的泥潭和悲惨是塑胶的,是“一眼假”的,马丽也没有戳穿它,反而是表演得更加投入了。

不难想象这些精装修的励志故事的受众是谁,《你好,李焕英》的受众是哪些人,《水饺皇后》的受众就是哪些人。他们不需要电影为自己提供任何认知和情感上的挑战,也不想要一个失败者的故事,或者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不那么成功的一面。那会破坏一个精神图腾的完美,会打乱自己内心坚守的某种单纯而虚假的信仰。

《水饺皇后》剧照

创业神话几乎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在经济与就业都趋近保守的当下,“水饺皇后”式的激励不一定是必要的,但至少是有用的。

只不过,当国产电影渐渐成为一种抚慰剂,当片头的“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已渐成一句免责声明的时候,真实故事比电影更精彩、真实人物比剧中人更立体,反而成为另一种当代叙事的悲剧。

来源:财富吹哨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