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赞叹“青春活力”,有人痛批“风尘气息太浓”,更有人质问:“这还是学校吗?教育失败至此?”
文|紫薯丸子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几乎每年文化节、军训,总要有一个争议登上热搜。
“学生表演性感舞蹈,是否合适?”
有人赞叹“青春活力”,有人痛批“风尘气息太浓”,更有人质问:“这还是学校吗?教育失败至此?”
近年来,高校文艺演出中“性感风”舞蹈逐渐成为常态。
女团舞、爵士舞取代了传统的古典舞和民族舞,短裙、吊带、露脐装成为标配。
甚至初中、高中校园也刮起“成熟风”穿搭潮。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感慨“时代变了”,也有人担忧“教育跑偏”。
这场争议背后,是艺术自由与教育责任的博弈,更是传统审美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教育部24年美育工作部署显示:
“全国高校艺术类社团中,流行舞社团数量同比增长37%,超过传统民族舞社团。”
如今就连初高中都开始流行起来“女团舞”,五花八门的舞蹈,看得人眼花缭乱。
一所初中学校的运动会上,几位女生穿着黑丝、短裤、露肩装,在卖力地表演节目。
这条视频一发到网上,就遭到不少网友的指责。
“还是初中生,怎么能穿得这么暴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应该‘群魔乱舞’”。
不过也有不少支持的声音,觉得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学生们有资格选择跳什么。
道理是这样说的,但毕竟年纪还小,正是学习的时候。
如今这样的舞蹈表演在各个学校屡见不鲜。
之前登上热搜的一所初中,本来几位女生穿着短袖、长裤,青春洋溢地在跳舞。
谁知道画面一转,几人直接把上衣撩起来,那场面简直是“叹为观止”。
在高校舞台,这种转变更为显著。
十年前,《千手观音》《踏歌》等古典舞是绝对主角,水袖襦裙间流淌着东方美学;
如今,女团舞、爵士舞占据80%以上的演出时长,露脐装、渔网袜成为标配。
某高校学生在社交平台分享:为跳女团舞,一套“显瘦热裤 + 露背装” 花费超800 元,“舞台效果” 成了首要考量。
男生舞蹈则从“阳刚正气”转向 “潮流个性”。
某大学迎新晚会上,男学生演绎男团舞,化精致眼妆、穿渔网上衣,密集的地板动作与夸张表情管理。
虽赢得掌声,却也引发 “性别气质争议”。
这种变化在比赛评分标准中也有体现。
从前舞蹈比赛重 “神韵”“功底”,如今 “视觉冲击力”占大头,为求高分,“脱外套”“撕衬衫” 等设计屡见不鲜。
更有学生坦言:“编舞时先想‘抖音能不能火’,再考虑文化表达。”
当传统审美标准逐渐让位于流量逻辑,一场由外而内的潮流变革早已暗潮涌动。
不经让人反思,是谁在推动校园舞台的“性感风”转向?
其实早在10年的时候,韩流女团的影响力就不断扩大。
少女时代的《Gee》以清新形象打开市场,而Brown Eyed Girls 的《Abracadabra》则以 “傲慢舞”等性感动作博人眼球。
这些舞蹈通过综艺节目、MV等渠道进入中国,成为高校学生模仿的对象。
直到18年,《偶像练习生》首播,这是中国首个偶像养成类综艺。
节目以 “全民制作人” 概念吸引年轻群体,节目中男团成员的舞蹈风格,迅速成为高校学生模仿对象。
接下来一堆选秀节目涌起,更是引领了一股热潮。
即便是现在还能再各大高校的运动会上,看见《Ei Ei》《YES!OK!》的表演。
在19-23年,全国新增2000多家 “女团舞培训机构”,打着 “零基础成团课”的广告语,课时费高达200元/小时。
短视频平台更是形成 “流量闭环”。
现在打开某软件搜索 “高校舞蹈” 话题,点赞量前10的视频几乎全是女团舞。
视频当中清一色的学生穿着露背装跳热舞,镜头特写腰腹动作。
有的博主靠翻跳女团舞吸粉百万,商家顺势推出 “女团热舞裤”“舞台定制拍摄”,一套精修视频收费千元。
但当流量与商机成为主导,争议的声音也愈发激烈。
有人将舞台上的露脐装、热辣动作视为 “艺术自由” 的体现,认为这是年轻人打破传统束缚、展现身体自信的方式。
也有人担忧 “性感风” 的泛滥会导致审美单一化,甚至让校园文化陷入“陷阱”当中。
将“性感风”简单归咎于教育失败并不公平。
社会文化、家庭引导、商业资本均参与塑造年轻人的审美取向。
艺术史上,舞蹈从未被单一审美禁锢。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露胸露臂,古希腊陶绘上的舞者近乎全裸......
身体是艺术表达的载体,露肤度从来不是低俗的标签,关键是动作是否承载了精神内涵。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该不该跳性感舞”,而是“如何跳得有思想”。
真正的教育,既不是粗暴禁止,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教会学生在表达中保持清醒。
部分院校为追求 “年轻化人设”,对舞蹈中的低俗化倾向视而不见。
像一些学生学习韩国女团 “撕衣” 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
去年的抖音美好奇妙夜,《血脉觉醒》节目将各省民俗战舞与流行街舞相融合,贡献了“最燃的舞台”,这才是正向的结合途径。
再比如《这!就是街舞》的舞台上,黄潇与KenKen携手带来以太极为主题的《两仪》。
他们将太极拳的 “以柔克刚” 与街舞中的 Popping(机械舞)、Locking(锁舞)动作结合。
这种打破“传统严肃”与“流行随性”界限的演绎,也引起不少年轻观众的喜欢。
艺术自由不是脱缰的野马,而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这镣铐,是对文化的敬畏,对审美的追求,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学生应该在舞动时既拥抱时代,又保持清醒。
那时候所谓 “性感风” 便不再是争议,而是文明传承中自然生长的新枝桠。
部分参考资料:
央视网|传统文化与潮流碰撞,让国潮文化焕发“奇妙新生”.2024
郑小红. "韩流"成因对及我国青少年的影响.《VIP》,2008
网易新闻|川农学生“不雅”舞蹈原版曾上电视 网友:动作太过性感.2021
来源:麒麟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