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杀》:一场未尽如人意的西部狂想 | 影评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2 17:24 2

摘要:黄沙漫天,枪声骤起,一座被时代遗忘的边陲小镇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大风杀》以近乎暴烈的影像风格闯入观众视野,带着西部片的粗粝与犯罪片的冷峻,成为2025年五一档最独特的银幕存在。影片以北影节“天坛奖”最佳编剧与最佳男配角双奖之姿登陆院线,却也在口碑与票房的两极拉

黄沙漫天,枪声骤起,一座被时代遗忘的边陲小镇在风暴中摇摇欲坠。《大风杀》以近乎暴烈的影像风格闯入观众视野,带着西部片的粗粝与犯罪片的冷峻,成为2025年五一档最独特的银幕存在。影片以北影节“天坛奖”最佳编剧与最佳男配角双奖之姿登陆院线,却也在口碑与票房的两极拉扯中,暴露出其作为新人导演首作的青涩与失衡。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而过,留下震撼,也留下遗憾。

西部魂与暴力美学的嫁接

电影《大风杀》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它复刻了经典西部片的叙事框架与视觉符号:荒漠、孤镇、警匪对峙、法外之地……这些元素在国产电影中比较稀缺,而导演张琪将它们推向极致。

影片开场,一群车队围绕着一座小型加油站,悍匪们要在这里拯救他们凭借药物装死顺利越狱老大,瞬间将观众拉入一个封闭而危险的叙事空间。这种设定让人想起《老无所依》的冷峻,又带着《新龙门客栈》的江湖气,但《大风杀》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试图在西部片的骨架中注入本土化的血肉。

影片的美术设计比较惊艳,整个小镇破败感十足,李红代理经营的“明日美食城”成为核心舞台,红绿撞色的墙面、锈迹斑斑的招牌、随风翻卷的旧挂历,无不透露出上世纪90年代边陲小镇的衰败与荒诞。风沙作为贯穿全片的意象,既是物理威胁,也是时代隐喻——它吞噬枪声,掩埋尸体,最终将所有人的野心与挣扎一并埋葬。

影片对暴力的呈现同样大胆:钢笔穿喉、铁丝捆尸、盲狙扫射……这些生猛的场面并非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而是试图通过极端的暴力,拷问人在绝境中的道德底线。可惜的是,这种暴力美学在后半段逐渐失控,沦为为血腥而血腥的堆砌,失去了前期的叙事张力。

群像塑造的闪光与断裂

影片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辛柏青饰演的悍匪北山,是近年来国产犯罪片中少有的复杂反派。他的性格时而疯疯癫癫,时而张口闭口大道理,他处决叛徒时兼具优雅与残忍,面对时代洪流时也展现出无力与固执。片中前半段,他一直光着脚,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悍匪象征,他利用“发工资”“KPI”来控制匪帮,一直PUA张本煜饰演的会计等人,影片在悍匪的故事里藏了一部黑色职场寓言。他与白客饰演的警察夏然的一场饭桌对峙,堪称全片最佳段落——北山轻描淡写的一句“你不能抓我,抓我镇上就会死人”,将反派的威慑力与脆弱感同时呈现。

白客的转型同样令人惊喜。他褪去喜剧标签,塑造了一个背负战争创伤的孤胆警察。夏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面对敌人他也会怯懦,也会犹豫,但这种“反英雄”的特质反而让角色更具真实感。遗憾的是,影片未能深入挖掘他的心理创伤,使得其最后的爆发缺乏足够的情绪铺垫。配角中,耿乐饰演的曲马多、张本煜饰演的会计均有亮眼表现,但郎月婷饰演的李红则沦为功能性符号,未能形成有效的女性人物弧光。

群像戏本是《大风杀》的野心所在,但过多的角色导致叙事重心分散。匪帮内斗的戏码固然精彩,却因缺乏足够的背景交代而显得动机模糊。例如,北山与手下之间的忠诚与背叛、李红与妹妹的情感羁绊,均被简化为情节推进的工具,而非人物成长的动力。到了第三幕,影片甚至陷入“为死而死”的怪圈——角色接连倒下,却难以引发观众的共情,最终演变成一场视觉狂欢而非人性悲剧。

风暴后的空洞导致叙事失衡

如果说《大风杀》的前半段是一部紧凑的犯罪故事,那么它的后半段则像一场失控的沙暴,将前期积累的叙事能量吹散殆尽。影片的剧情逻辑在第三幕出现明显断裂:北山的行为动机始终模糊,他为何对旧部下的背叛如此漠然?为何执着于重回小镇?这些关键问题未被解答,使得反派最终的结局缺乏戏剧分量。而警察一方的行动同样经不起推敲——三名警察对抗四十余名悍匪的设定本就夸张,影片却未在战术层面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转而依赖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完成“机械降神”,让正邪对决沦为天意裁决。

另一处更令人遗憾的是,影片的主题表达在后期逐渐失焦。它试图探讨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如北山对旧秩序的执念,夏然对孤独的恐惧,却因叙事散乱而未能形成深刻洞察。结尾处,被风沙掩埋的“未来”招牌本应成为点睛之笔,却因前期铺垫不足而显得刻意。相比之下,同类题材的《树大招风》或《无人区》,均能以更克制的笔触完成时代隐喻,而《大风杀》则因贪多求全,反而削弱了核心表达。

《大风杀》无疑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在国产类型片的荒漠中开辟一条新路,将西部片的苍凉、犯罪片的生猛、时代剧的厚重熔于一炉。它的影像风格、演员表演、美术设计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准,然而,它的叙事缺陷同样明显——后期剧情散乱、角色动机模糊、主题表达失衡,最终让这场本可成为经典的“风暴”止步于一场华丽的实验。《大风杀》的尝试值得尊敬。它提醒我们,华语电影仍有无数的可能性等待挖掘,而下一场真正的“风暴”,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校对:王菲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