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路路,出生于1971年,祖籍渭南市合阳县,一级演员。师承秦腔大师肖玉玲,现为西安三意社著名旦角演员。代表作有《火焰驹》《狸猫换太子》《少帝轶事》《三滴血》《棒打无情郎》《法门寺》《卖酒》《铡美案》等。
名人名片
马路路,出生于1971年,祖籍渭南市合阳县,一级演员。师承秦腔大师肖玉玲,现为西安三意社著名旦角演员。代表作有《火焰驹》《狸猫换太子》《少帝轶事》《三滴血》《棒打无情郎》《法门寺》《卖酒》《铡美案》等。
马路路主攻秦腔小旦,从艺35载,她饰演的多数角色为配角,像《火焰驹》里的芸香、《狸猫换太子》的寇珠,还有《铡美案》的公主等。虽说都是配角,但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丝毫不逊于主角的光芒。这些角色里,最出色的当属“芸香”,她精湛的演绎,在秦腔界赢得了“金牌丫鬟”的美誉。
近日,记者有幸专访了秦腔名家马路路。谈及演艺心得,她表示,角色无大小,哪怕是丫鬟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也需要用心揣摩、反复钻研。就拿芸香来说,即便已演绎了30年,她对这个角色的探索仍在继续,从未止步。
梨园绽芳华
出生梨园世家,受家庭熏陶,四五岁时,因文工团排演《雷锋》需要一个小演员,马路路便开始接触到戏曲。
“家里人都是干这一行的,我从小经常跟着父亲进剧场,每天听的、看的都是戏曲,没有刻意去学习,好像骨子里就有这方面的天赋。”马路路回忆道,在杨蓉蓉、张新尚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她还参演了眉户版《祝福》,在其中饰演阿毛。在上完初一后,她就报考了西安市艺术学校,顺理成章走上了这条路。
在艺校的六年,她不仅接受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戏曲训练,更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夯实了艺术根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芷华为她排了第一部传统戏《鬼怨·杀生》。马路路说,“演员的首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行当的选择。所以第一部戏的动作规范、表演风格的养成,对演员来说是极为关键的。”
无论是练功房,还是课堂,马路路都力求做到最好,她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让她在一众同学中显得格外耀眼。排演《杨门女将》,因为她不是刀马旦行当,安排她扮演穆桂英的B组。为演好这个角色,她日夜苦练,放假也留在学校。她和同学们满怀热忱地排练,期待能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却一直未能如愿。马路路鼓起勇气向老师提议:“能不能让我们也上台彩排一次?”她和同学们的努力与执着,最终赢得了老师的认可。
毕业时,她已积累丰富经验,先后参与排演了四五部戏。秦腔名家肖玉玲、李瑞晨二位老师为她编排《秋江》,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杨金凤先生也不遗余力,为她打造《卖酒》等。这些作品中,马路路大多为小旦角色,这为她日后主攻小旦奠定了基础。毕业后,马路路和20多名同学进入三意社。当时三意社急需青年演员,为他们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回忆在三意社的经历,马路路满怀感恩:“前辈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带着我们演出,毫无保留地传授看家本领。他们虽年事已高,排戏时仍亲力亲为,像对待子女一样助力我们成长。”
“芸香”三十载
在三意社经典秦腔《火焰驹》的舞台上,芸香一亮相,便惊艳全场。她脚下生风,身姿轻盈,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婉转唱腔仿若黄莺出谷,令人沉醉其中。可鲜有人知,这位仿若从青春画卷中走出来的“少女”,其扮演者马路路今年已经54岁。
自肖玉玲老师为她排演《火焰驹》起,三十载岁月流转,马路路与芸香紧密相连。她给众多演员搭过戏,从老师肖玉玲、三意社社长侯红琴,到侯红琴的弟子齐家乐等,只要演出《火焰驹》,丫鬟一角基本都由她担任。如今,无论走在哪里演出,《火焰驹》都是观众必点剧目,她也因此被观众亲切地称为“金牌丫鬟”。
马路路坦言,任何一出戏演上30年,即便不动脑筋,单纯靠不断地重复演出,技艺也会有所提升,正所谓熟能生巧。然而,社会在持续变迁,这出演了多年的戏,她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演绎方式。
以剧中一场戏为例,丫鬟芸香答应小姐去找李彦荣和李老夫人,结果没找到,这可怎么办?此时,她内心十分着急,突然抬头,发现小姐正等着自己,内疚与尴尬瞬间涌上心头。马路路在表演这一段时,学生跟着学习,但她很快发现,学生学得很像,但表演很空洞,只是模仿。
她解释道:“他们心中缺乏那种复杂的情绪。大家都说我演得好,其实我只是在人物的处理上,注重一些细微的表情。如今,观众对表演细节的要求更加细腻,再微小的表情变化都会被捕捉到。通过手机放大,观众能将舞台上的一切细节尽收眼底。”
她还提道:“每次表演都不会完全相同。前段时间,有个学美术的小粉丝说,他临摹画画、写字时,每次的作品都有差异。演戏亦是如此,演了这么多年,每次表演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两人相互表演时,对方眼神的细微差别,都会引发我不同的反应。这便是舞台上临场情绪的自然发挥,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表演。”
配角亦生辉
在马路路丰富的演艺生涯中,除了《棒打无情郎》中担任主角外,她在大多数剧中都甘当绿叶,饰演配角。然而,这些配角在观众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记,丝毫不亚于主角。
在《卖酒》里,她饰演的是性格活泼开朗、真性情的村姑。这个角色成长于农家,与哥哥经营小酒馆,见识广博,接触过士农工商、达官显贵等各个阶层的人物,与《火焰驹》中的丫鬟芸香大相径庭。在《法门寺》中,孙玉娇这个角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与母亲在家中绣花、喂鸡,活动范围局限于家中,又是一番不同的情境。而《虎口缘》里的贾莲香,同样是小花旦,却更为娇生惯养,有着独特的人物性格。
多年来,无论面对哪一个剧目,也无论角色戏份多少,大小如何,马路路都全力以赴,下足功夫钻研角色的特征。在她眼中,尽管这些角色都属小花旦行当,动作规范有共通之处,但每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活生生的。
为了精准演绎,马路路把自己完全融入角色的世界里。她反复思量:倘若自己置身于那样的剧情之中,拥有那样的出身与性格,会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流露情绪。就这样,她将一个个或俏皮、或温柔、或飒爽、或坚贞、或活泼的女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马路路看来,演员塑造人物的关键,绝非取决于角色的大小、戏份的多少,哪怕是一个小丫鬟这样的配角,只要用心揣摩,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余晖育新苗
作为三意社里的花旦演员,马路路始终坚守为群众唱戏的初心,常年活跃在基层演出的一线。“这个月的演出排得满满当当,有20多场。月初刚在兴平完成演出,月中又要赶赴周至县连演三天,一共10场戏。到了月底,先前往北京,紧接着再奔赴陕北继续演出。”马路路告诉记者,如今,群众生活条件好了,有了更多欣赏戏曲的机会,不管是个人邀请还是商业演出,都十分踊跃。
而每次下乡演出,马路路都被群众的热情深深打动。“有一次我们到甘肃天水附近的农村演出,演员被安排在老百姓家里居住,主人家甚至把最好的房子——婚房都腾了出来,提前铺好了崭新的被单,像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一般,摆上各种水果,用当地特色美食款待我们。”
在宁夏彭阳县的演出同样令人难忘。那里多年未曾请过戏班,这次演出,当地政府把舞台搭建地格外好。演出结束后,观众自发地将演员团团围住,那热情的场面,如同对待电影明星一般。
如今,在互联网的助力下,秦腔艺术早已打破地域限制,马路路的戏迷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很多年轻人通过网络看到我的演出,或者是通过某一个角色,便对戏曲艺术萌生热爱。”马路路感慨地说。为了看戏,他们不惜长途奔波。有一回在宁夏演出,竟然有一位重庆的粉丝赶来,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前几天,她在宝鸡演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在大风裹挟着柳絮漫天飞舞的天气里,从杨凌骑着摩托车过来看戏。
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是马路路艺术生涯最宝贵的财富,更是她不断进取的强大力量。谈及未来,马路路坦言,自己很快就要退休了,演出频次会逐渐减少,她计划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年轻演员上,发挥传帮带作用,为戏曲事业注入新生力量。同时,她也希望深入钻研老师肖玉玲的经典作品,将肖派艺术的精髓完好传承,让这珍贵的戏曲流派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陕西戏曲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