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成诗才,13岁破格进北大,“天才少女”田晓菲如今怎样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2 11:11 2

摘要:2016年,北京的一场学术论坛上,一位身着黑衣的女教授走上讲台。

2016年,北京的一场学术论坛上,一位身着黑衣的女教授走上讲台。

她神情平静,言语温和,却在瞬间让全场哗然——那是一头如雪的白发。

在她年仅45岁的年纪,这一头白发不合时宜得惊人。

一张会后流传到网上的照片,很快引发了舆论风暴:“这是被爱情折磨成这样的吗?”“被美国人吸干了?”“当年抛弃祖国,如今活该衰老!”骂声、猜测、同情交织而来。

镜头里的她没有回应一句,只静静转身,走下讲台。

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哈尔滨,4岁随父母迁往天津。

父母都是文艺圈中人,在她5岁那年,她写出人生第一首诗,发表在《天津日报》上。

10岁前,她已出版五本诗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童年才女”。

13岁那年,因为诗才出众,被北京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

那年是1984年,全中国还没有“少年大学生”这个词汇。

大学期间,她结识了诗人海子。

海子曾说,她是“未来最伟大的诗人”。

可五年后,海子卧轨自尽,田晓菲第一次体会到“天才”这个词的重量和诅咒。

她开始怀疑,一切诗意是否都将归于毁灭。

1991年,她远赴美国攻读文学硕士,七年后在哈佛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校史上最年轻的博士。

让外界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她与导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之间的感情。

这位年长她25岁的美国汉学家,曾两度婚姻失败,却在与她共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找到了灵魂归属。

1999年,他们结婚了。

那一年,田晓菲放弃康奈尔大学的聘约,选择与丈夫一同在哈佛任教,并加入美国国籍。

这一决定,在国内激起轩然大波,“崇洋媚外”“吃里扒外”的指责扑面而来。

她并未退缩,而是在哈佛的讲台上,用英文讲中国诗词,讲《金瓶梅》,讲魏晋风骨。

她曾说:“我不是在逃离中国,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

她在哈佛任教多年,两度担任东亚研究院主任,获得过卡波特奖、门德尔松导师奖等多个荣誉。

她的研究横跨魏晋、唐宋到明清,既能批判《金瓶梅》的性别视角,也能解析《文心雕龙》的精神结构。

她的文字锋利,论述冷静,却从不失对古典精神的敬意。

有人质疑她的婚姻,认为她被“文化权力”控制。

事实是,她的丈夫承担了所有家务,只为让她专心学术研究。

在哈佛,他们被称为“最浪漫的教授夫妻”。

他爱唐诗,她爱六朝,唯一分歧只是“你更偏向王羲之,我更偏爱谢灵运”。

他们在研究中交流,在诗歌中对话。

那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理解,是学术与爱情的缔结。

2016年回国那场风波之后,田晓菲从不主动澄清过什么。

她只说:“我不喜欢做饭,不想浪费时间在日常琐事上。我愿意老在研究里。”

如今,她依旧站在哈佛的讲台上,笔名“宇文秋水”,主编国际权威期刊《早期中古中国》,发表中英文著作无数。

每年接待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资助有潜力的中国留学生。

有人说她离开了祖国,其实,她从未远离文化的根。

那些白发,是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几百万字的论文、几十年的孤独换来的?

她并不在乎美丽的定义,她只想把一生写成诗。

来源:泽洲说娱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