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人设到情感投射:papi酱的“梦女”争议与饭圈文化新变种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2 10:41 1

摘要:papi酱最近深陷的『梦女』争议,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情感关系的重新定义——她的粉丝们将早期视频里那些『女神经』式的吐槽,编织成带有玫瑰色滤镜的亲密幻想,有人称赞这是女性意识觉醒,也有人痛斥这是精神鸦片。

当一个全网公认的独立女性标杆,突然被贴上『幻想对象』的标签时,这场荒诞又真实的网络狂欢就开始了。

papi酱最近深陷的『梦女』争议,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情感关系的重新定义——她的粉丝们将早期视频里那些『女神经』式的吐槽,编织成带有玫瑰色滤镜的亲密幻想,有人称赞这是女性意识觉醒,也有人痛斥这是精神鸦片。

事情要从三个月前说起。

某短视频平台突然涌现大量模仿papi酱早期风格的创作者,她们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用变声器夸张复刻『上海话+英语』的经典桥段。

直到有人在评论区写下『今天和papi姐在便利店躲雨』的虚构故事,这场集体创作开始转向情感投射。

有人用AI换脸技术制作与papi酱的『约会vlog』,有人在豆瓣小组连载五万字小说《和姜导同居的日子》,最火的是一条获得12万转发的短视频——up主把papi酱历年视频片段重新剪辑,拼接成『她看着我成长』的陪伴叙事。

这种狂热背后藏着两代网红的代际碰撞。

当年papi酱用『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打破网红必须甜美的潜规则,如今粉丝却用『阵雨、烟灰缸、蓝色毛衣』的意象重塑她的形象。

心理学教授李欣指出:『当现实中的独立女性符号被嫁接到虚拟亲密关系,实际是年轻人对传统婚恋模式的反叛。』

这种反叛在去年叶珂事件中呈现另一面——当叶珂被造谣运营梦女账号时,攻击者用的却是『妄想症』『缺爱』等充满性别偏见的词汇。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本的态度。

有网友扒出部分高热度二创视频的流量路径,发现它们总在凌晨获得算法突然加持。

这让人想起2022年冠姓权风波时,某公司被曝购买水军伪装极端女权账号。

如今的梦女创作是否也沦为流量生意?从事MCN行业的张磊透露:『现在签网红都要评估「可梦女化」潜力,能激发粉丝幻想才有商业价值。』

在这场争议中心,papi酱本人始终保持沉默。

这种态度恰似她当年回应孩子随父姓时的清醒:『真正的独立是能承受所有选择带来的代价。』

当粉丝将她的婚姻故事改编成『先婚后爱』的甜宠剧时,或许该重温她早期视频里的台词——『别用你的幻想绑架我的人生』。

情感投射本无罪,但把活人封进幻想水晶棺的行为,终究是对独立精神的反讽。

来源:蓝蓝侃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