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早早研究完北影节的片单,根据喜好、时间、距离、“观影搭子”预选心仪的电影场次,开票日中午12点一到,心跳加速,双手忙乱,手机屏幕被戳得简直要冒烟……我如龙卷风一般飞速抢完票,有喜有忧,基本满意。接下来便是截屏去朋友圈、豆瓣晒出“抢票战果”,顺便再看一看“互联
黄轩(左)、染谷将太(中)亮相《从电影起航的BAUS剧场》映后交流环节。沈杰群/摄
线上抢票那一天,就是我心中每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日”。
我早早研究完北影节的片单,根据喜好、时间、距离、“观影搭子”预选心仪的电影场次,开票日中午12点一到,心跳加速,双手忙乱,手机屏幕被戳得简直要冒烟……我如龙卷风一般飞速抢完票,有喜有忧,基本满意。接下来便是截屏去朋友圈、豆瓣晒出“抢票战果”,顺便再看一看“互联网邻居们”的成绩。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这句话是电影节对影迷的承诺。4月,这座城市沉浸在“光影节日”的氛围中。北影节期间的影院,具有独特的“磁场”:能吸引天南海北热爱电影的影迷,聚拢起散落在时间轴上的老电影。无论那些片子距今多久,总能等来专程奔赴它的观众。
北影节观影氛围极好,一个人可以安静而纯粹地享受观影全程,而各种热腾腾线下交流的“电影节社交”则是精彩非凡的加分项。
今年北影节,我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放映的《民警故事》4K修复版。由宁瀛自编自导的《民警故事》,是“北京三部曲”的第二部,以北京某派出所民警杨国力的日常工作为主线,讲述了基层民警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一方平安的故事。
进场的每个观众都会拿到一张海报,“剧中人物全部由在职民警出演”颇有吸引力。距离这部电影首映的1995年,已经过去整整30年了。看着大银幕上30年前的北京二环的城市影像,熟悉又陌生;映后交流环节,导演宁瀛、主演李占河亮相,谈论着创作这部电影的往昔,你又会感叹于电影创作者和时间碰撞出的奇异火花。
导演宁瀛说,她当时就想做一种电影——不是拼一时的票房、一时的荣誉,而是想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所保存的生活的意义有没有价值。“当时我的野心是跟时间较劲,所以也放弃了很多东西。”
在人气火爆的“姜文电影大师班”,姜文导演说,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与喜欢电影的人、想拍电影的人深度交流,因此他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和看法统统分享给台下的年轻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被问及青年该如何汲取灵感,姜文的观点是,想表达的内容比介质更重要。“真想拍电影,先问问自己,你有什么要表达的。如果你没什么要表达的,那也拍不好。电影技术那部分是工具、是话筒,但你要说什么很重要。如果没有自己的态度、自己要说的话,那你会很受罪,干起活来也会很难受的。”
北影节的选片很多元,观影场景和体验也愈发鲜活。
很受年轻观众喜爱的电影《年会不能停!》,北影节期间在郎园·Station下沉篮球场露天放映。晚风中的露天观影别有一番风味,大银幕的光点亮城市夜空。
《年会不能停!》导演、编剧董润年分享着创作高口碑喜剧片的心得。“喜剧一个最重要的来源是每一个喜剧人物天然的冲突。在这个冲突的过程中,我们只要让他们自然地互相去摩擦,互相去产生关联,很多喜剧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北影节临近尾声的那天,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我一下午连续看伊日·门泽尔导演的两部电影。这两部片子中间约有一个小时的空隙,我看到一些同样选择“连续刷”的影迷,或是坐在影院外的水池边晒太阳、聊天,或是在库布里克书店里享受光影缝隙里的轻阅读时光。
或许,就是在北影节各自沿着“人生电影地图”寻寻觅觅的轨迹中,我们书写个人的“光影浪漫史”。
在三里屯英皇电影城放映的纪录片《旅行时光》(又名《雕刻时光》),记录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与托尼诺·格拉在意大利的旅行。
仅仅一个小时的时长里,我们看到“雕刻时光”在花木繁茂的小院,从早晨聊到黄昏起风;托斯卡纳温泉水汽氤氲,午后有皮皮虾、西瓜和气球,眼里流淌过自然完整的轮回。影迷们亲切称呼的“老塔”,在片中输出的电影理念令人反复回味——“你应该属于电影,而不是电影属于你”。
北影节放映的老片子蕴含深沉的情怀,新片子亦触动人心。例如“天坛奖”入围影片《从电影起航的BAUS剧场》,取材自真实存在的东京吉祥寺BAUS剧场——这家在2014年落幕的剧场,曾是那个年代无数文化爱好者的精神栖息地。该片主演染谷将太也是BAUS剧场的常客。在片中,染谷将太饰演剧场经营者实男,是一个少言寡语、默默承受与守护一切的角色。正是这种笃定承担的力量,支撑起了BAUS剧场几十年的存在。
看完《从电影起航的BAUS剧场》首映的我,还意外“蹲守”到了彩蛋:曾和染谷将太合作过《妖猫传》的演员黄轩亮相,两人已经五六年未见。黄轩说,染谷将太这部新片是“写给电影的情书”,而观众通过一个剧场也能看到时代的变迁。
我想,“在剧场长大”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会一直得到银幕的滋养和陪伴。
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站在意义如此宏大的时间节点,我越发觉得每年去北影节看电影这件事是可爱的:是工作之余的“轻盈”,又是生活之上的“厚重”。
你越在乎一个人和一座电影院的交集,你就越能惊喜遇见更多有趣的身影,也越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丰富和热烈。
今年北影节我看的最后一场电影,票根上写着: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导演奖。没错,这就相当于“拆盲盒”。
运气不错,我拆到的“盲盒”是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一口气拿下了“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大奖。影片讲述结婚7年后丈夫提出离婚,玛丽亚骤然面对婚姻的崩塌与未来的迷惘。迷失方向、漂泊无依的她踏上了自我发现之旅。
当《爱的暂停键》字幕滚动结束,影院灯光亮起,电影节也落幕了。大家依依不舍站起身,在夜幕下各自散去。下一年我们还会再见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