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一条吐槽蔡徐坤公关操作的视频,差点把我笑岔气。原来现在明星团队的"危机公关"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不是直面争议,而是直接给观众表演"原地消失术"。
最近刷到一条吐槽蔡徐坤公关操作的视频,差点把我笑岔气。原来现在明星团队的"危机公关"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不是直面争议,而是直接给观众表演"原地消失术"。
这事儿得从蔡徐坤被曝光的某争议事件说起。当全网都在坐等当事人回应时,人家团队硬是憋了半个月没动静。就在吃瓜群众快散场的时候,突然甩出一份律师函,不是澄清事实,而是揪着几个网友说"侵犯名誉权"。更绝的是,转头就铺天盖地发通稿吹"正能量偶像",这波操作就像在火锅店吃出苍蝇,老板不道歉反而给你塞了张米其林证书。
最魔幻的还在后头。有网友发现,某社交平台关于蔡徐坤的负面话题像被施了魔法,阅读量动辄过亿的热搜说没就没。与此同时,粉丝群开始集体刷屏"守护最好的坤坤",超话里突然冒出无数"十年老粉"声泪俱下讲故事。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拍《楚门的世界》续集。
但现在的网友早不是任人摆布的"数据韭菜"了。有人扒出"自来水安利"其实是水军模板,所谓"路人缘好转"不过是机器账号在控评。更有人调侃:"以前明星塌房是开记者会,现在塌房是开特效——主打一个'睁眼说瞎话'的赛博魔术。"
这种把大众当傻子的操作背后,暴露的是流量经济里最荒诞的生存法则:比起真相,更重要的是维持人设;比起反思,更有效的是制造信息茧房。就像超市里过期食品换个包装重新上架,某些明星团队深谙"互联网没有记忆"的潜规则,试图用新的人设覆盖旧的事故。
但这次他们可能打错了算盘。年轻人开始自发制作"防公关话术指南",把明星团队的套路拆解得明明白白;段子手们用"废话文学"反讽公关声明,把#明星声明生成器#玩成了热门话题。这种集体觉醒,简直像是观众突然拆穿了魔术师的暗箱,开始对着后台指指点点。
说到底,这场闹剧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娱乐圈最畸形的生态:当数据可以造假、记忆可以篡改、真相可以包装,某些人真的以为能靠资本和流量操控人心。但他们忘了,这届年轻人是看着《甄嬛传》长大的,早就练就了"反PTSD"(反公关话术应激障碍)。
这场"洗白"翻车事件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把观众当傻子的才是真傻子。毕竟网友的记忆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他们可能记不住明星的广告代言,但绝对忘不了看过的魔幻公关大戏。
来源:花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