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里,沈腾刚说完“大家好,我是沈腾”,突然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直勾勾盯着空气沉默了5秒。任素汐在旁边急得嘴角直抽,咬着牙小声催:“你说话啊!”结果沈腾慢悠悠掏出台本一倾斜——上面赫然写着“任素汐发言”。任素汐瞬间尬到脚趾抠地,赶紧改口:“我先说哈……”
昨晚刷到华表奖的片段,我笑到手机差点砸脸上——沈腾和任素汐这对“喜剧人搭档”,把颁奖礼生生演成了小品现场。
镜头里,沈腾刚说完“大家好,我是沈腾”,突然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直勾勾盯着空气沉默了5秒。任素汐在旁边急得嘴角直抽,咬着牙小声催:“你说话啊!”结果沈腾慢悠悠掏出台本一倾斜——上面赫然写着“任素汐发言”。任素汐瞬间尬到脚趾抠地,赶紧改口:“我先说哈……”
这5秒冷场,被网友截成动图疯传,评论区笑成一片:“腾哥这是把冷场玩成行为艺术了吧?”“任素汐急得像我开会忘带PPT时的样子!”可笑着笑着,我突然鼻子一酸——这不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日常吗?
那些“完美人设”,早该碎了
按理说,华表奖这种国家级电影盛事,主持人该是“零失误”的。你看人家康辉、蓝羽,站在台上稳得像定海神针,串场词流畅得像背了八百遍;黄渤更绝,三言两语就能把冷场炒热,把尴尬变成笑点。
可沈腾和任素汐偏不。沈腾的沉默不是“忘词”,是他根本没把自己当“完美主持人”——反正台下坐的都是同行,说错话又怎样?任素汐的催促也不是“没经验”,是她急得顾不上端着,像极了我们上班时帮同事救场的样子:“你倒是说啊!这事儿黄了咱俩都得挨批!”
突然想起之前看任素汐的采访,她说自己“最怕装”。拍《我和我的祖国》时,导演让她演个优雅的科学家,她直接拒绝:“我没当过科学家,但我知道科学家也是人,会紧张会手抖。”结果她在镜头前搓衣角、抿嘴唇的样子,成了观众眼里“最真实的科学家”。
成年人的世界,“不完美”才是顶配
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教育“要完美”:考试要考100分,工作要得全优,社交要滴水不漏。可活到30岁才明白——那些你拼命维护的“完美人设”,往往是捆住你的枷锁。
我有个做HR的朋友,去年年会主持时忘词,急得当场哭了。后来她跟我说:“我怕领导觉得我不靠谱,怕同事笑我没能力。”结果第二天上班,老板拍着她肩膀说:“你急哭的样子,比念稿可爱多了。”
就像沈腾和任素汐的“翻车”现场,反而成了华表奖最出圈的片段。网友说:“看惯了端着的主持人,突然看到两个大活人在台上手忙脚乱,反而觉得亲切。”
真正的高级,是“允许自己不完美”
任素汐在获奖时说过一句话:“我不是最好的演员,但我是最敢犯错的演员。”这句话放在这次主持上,同样适用。
沈腾没把自己当“主持界顶流”,所以敢在台上“摆烂”;任素汐没把自己当“完美搭档”,所以急得直接催“你说话啊”。他们的“不完美”,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成年人最珍贵的东西——松弛。
就像《请回答1988》里说的:“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可我们忘了,偶尔“翻车”、偶尔“掉链子”,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底色。
下次再遇到“忘词”“冷场”的时刻,不妨学沈腾——慢悠悠掏出“台本”(其实是自己的松弛),学任素汐——大大方方承认“我先说”(其实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毕竟,这世界上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我不完美,但我真实”。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