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新”三样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30 20:38 2

摘要:影迷杨先生一口气刷了20多部电影,从不愁票到拼手速,他亲历了北影节十余年的蜕变;上海影迷Tom专门开发换票小程序,无偿服务同好……对影迷而言,电影节就是一场狂欢。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 题: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新”三样

新华网记者赵宇娇 王志艳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近日落幕,丰富的展映、论坛与市场活动,呈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个观察中国电影产业生态的样本。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重建叙事“新路径”

影迷杨先生一口气刷了20多部电影,从不愁票到拼手速,他亲历了北影节十余年的蜕变;上海影迷Tom专门开发换票小程序,无偿服务同好……对影迷而言,电影节就是一场狂欢。

北影节开幕当天,北京郎园Station的中央车站举办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吸引了众多影迷打卡。数据显示,展览开放预约不到一天,8000多个名额就被全部抢空。

150张海报同时集结展示的场面蔚为壮观,它们是电影票房成绩步步攀登的见证。现场有一面长达十米的白色留言墙,邀请观众写下自己与《哪吒2》的故事,仅仅半日,留言墙已经快被画满了。

观众施女士一早就带着女儿来看展,“我小时候爱看上美影版哪吒,现在孩子喜欢魔童版哪吒,一样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了新的意义。”

观众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近年来,不少创作者都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放在大银幕上也是时尚的。”导演孙海鹏认为,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相结合,反而能让作品有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力量。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袁宙飞撰文表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是在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自信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去诠释与演绎。

1905年,由京剧名家谭鑫培出演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12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7亿元的成绩跻身全球票房前五,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今年北影节为此特别展映了《铁扇公主》《小蝌蚪找妈妈》《黑猫警长》《长安三万里》等作品,影迷可直观感受中国动画的发展脉络与成长史。

《哪吒》系列的成功,促使业界思考未来的电影创作该走向何处。北影节核心论坛上,导演黄建新提出,“哪吒的叛逆与正义,构建了全人类的情感公约数,可以说这是一部世界级电影,也是中国电影人的一大进步。”

“像《哪吒2》这样现象级的影片,与创作者相连非常紧密,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导演、编剧董润年表示,观众永远追求新鲜感,创新是唯一出路。

众多业内人士亦认为,经典故事想要焕发新的生命力,还需从中挖掘出符合当下时代气质的文化内涵,构建广泛的情感连接与社会认同。

诸如《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雄狮少年》等一批电影,它们以想象力打破故事内容壁垒,以数字技术升级美学理念,探索经典IP转化、重建中国叙事的新路径,使中国电影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观众。

北影节的“国际会客厅”上,法国Heylight Pictures合伙人Boris坦言,法国观众对中国印象的转变,与近年来对中国技术发展、文化输出的重新认知密切相关。“我们在推广影片时,不仅在讲电影本身,也是在讲中国今天的形象。”

影片映后交流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今年“北京展映”单元精选300余部影片中,既有“两甲子的喝彩:中国电影特展”和“130年的自画像”等特别放映主题,银幕上《神女》《少林寺》等经典影片带领观众回溯百年光影;亦有“绿洲”“环球视野”等单元中的众多首映佳片亮相。

经典与新生,两个世纪的电影艺术在此握手,电影语言就在一代代人的继承与突破中持续演进。

探索未来“新质光影”

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4月17日,在北影节“无界∞沉浸单元”的开幕式上,影片《唐宫夜宴》正式获得“电审虚字〔2025〕第001号公映许可证”,标志着中国虚拟现实电影正开启新的征程。

本届北影节的主题为“新质光影·美美与共”,何为“新质”?由往届VR、XR单元升级而来的“无界∞沉浸单元”,为业界提供了思考与实践。

该单元共展映来自全球范围内精选的47部先锋作品。演员黄渤作为特邀策展人也带来了由透明材料、贴金木雕残片、数字影像投影制作而成的影像交互装置《戏》。

观众能在现场体验可互动创作生成的《人工智能无限电影》,利用AI技术将情感可视化的《情绪剧场·山水心境》等。这些作品横跨VR、AR、MR、环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技术形态,刷新了观众对于传统电影的理解。

观众体验《情绪剧场·山水心境》(主办方供图)

该单元邀片负责人何羽馨介绍,沉浸式体验的独特之处,是把观众变成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带领观众从“凝视者”变为“参与者”。“这种转变会为电影带来新型的视觉叙事,它可能是非线性的、多感官的,也可以是交互参与的。”

一系列技术进步及政策导向都意味着电影工业或将从创意生成、中间制作乃至最终呈现等多个环节发生变化,以AIGC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三折幕电影《三缺一》(主办方供图)

2024年,北影节首次开设“AIGC电影短片单元”。仅仅一年时间,参赛作品就从去年的430部激增至今年的1502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快速提升。

“这个单元设置得非常及时,也非常关键,可能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于然看好AI在电影方面的应用,“如果我们对AI创作能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这个单元的国际影响力就会大幅增加。”

“AI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动漫设计专业的程宽感叹,作为今年获奖作品《戴夫决定去跳海》的主创成员,他亲身感受到AI技术的飞速迭代。

在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看来,未来观众不仅仅是被动听故事、看播放,而要有更多的互动,沉浸到电影场景中去,AI技术将有很多机会服务于电影产业。

北影节展映部副部长沙丹认为,创新一直是电影节的生命线。2024年开始,北影节推出“幕力所集”单元,将演出现场、电视剧集等非传统电影引入影院,这种“大银幕包容性”探索,既是回应流媒体时代观影习惯变迁,也为沉浸式影像、XR技术等未来电影形态预留了接口。

发现中国电影“新生力量”

青年导演李璇带着她的“银发青春片”《谈谈情,开开车》征战北影节“青创Young力场”路演,并斩获“最具开发潜力项目”推荐。

这是多年来北影节助力青年影人成长的缩影。作为发现行业新人、孵化电影新作的重要板块,本届北影节从507个项目中,最终遴选出19个剧本项目、6个制作中项目、2个体育项目以及3个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推荐项目。

“壹同创作·新锐编剧计划”启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从一个故事的萌芽,到一部电影的诞生,杨子、顾晓刚、徐磊、白志强等青年导演,都曾在北影节创投完成他们职业道路上的关键一程。

十年前,杨子的《喊·山》《七十七天》《南极之恋》等项目经北影节创投单元孵化投入市场,收获了积极的市场反响;2018年,顾晓刚的《春江水暖》在北影节创投平台的帮助下走向戛纳;2019年,徐磊带着《平原上的夏洛克》《回南天》《夏天只是一天》参与创投的“制作中项目”赛道,如今三部电影均已公映。

2024年,北影节创投首次引入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为6个项目争取到百万元扶持。今年全新打造的“青创Young力场”,推出青年影人与项目落地孵化平台。该单元代言人演员张宥浩出演的影片《好工作!》《数到三》,正是从北影节创投孵化而来。

参与北影节项目创投的支持机构(主办方供图)

“创投单元确实是青年影人跟产业公司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沟通对话桥梁,从中可以发掘有价值的创意和人才。”本届项目创投初审评委、麦特影业开发部总经理刘倩说。

什么才是值得投资的项目?刘倩认为至少有五个维度的考量,即基础立意、题材差异化、作品完整度、落地可能性、对演员的吸引度等。

而创投单元构建的阶梯式选拔体系,通过初审、复审、路演的多层筛选,既充分考量项目的可操作性,又保留了艺术创新,相当于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难得的行业认证。比如邵艺辉导演的《爱情神话》即是从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被发掘,斩获了不俗的口碑与票房。

于然谈到,北影节甄选项目的过程,正体现了创投平台的三重核心价值:人才发掘的过滤机制、资源对接的转换器以及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既为青年影人提供起跳板,也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项目创投的双向赋能机制正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发现、扶持、传承,中国电影的创作土壤不断被松动、被滋养。越来越多的青年影人,从创投出发成长为中国电影新生力量。

作为中国电影生态的重要风向标,本届北影节既展现出对历史的温情凝视,也彰显了面向未来的创新探索。其创新实践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