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与《早春二月》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30 08:00 1

摘要:今年是中国著名导演谢铁骊诞辰100周年。他一生中拍摄了多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中《早春二月》是他导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根据柔石的《二月》改编而成,讲述了民国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苦闷和彷徨。电影诞生之初,遭受了诸多非议,但其文艺性和思

▌王晓宁

今年是中国著名导演谢铁骊诞辰100周年。他一生中拍摄了多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中《早春二月》是他导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根据柔石的《二月》改编而成,讲述了民国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苦闷和彷徨。电影诞生之初,遭受了诸多非议,但其文艺性和思想性最终经受了时代考验,跻身中国电影经典行列。

谢铁骊

《早春二月》海报

《早春二月》剧照

“战地才子”钻研中国电影

谢铁骊,1925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在国破家亡的时代,13岁的他就参加抗日救亡的文艺运动,参演了抗日宣传剧《放下你的鞭子》。1940年,在长兄的引导下,谢铁骊加入了抗日部队,后又参加了新四军开办的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在战争的烽烟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多才多艺的谢铁骊,19岁就当上了新四军十旅文工团团长,主要从事戏剧的创作。在战争年代,他创作了两部现代京剧、一部独幕剧、五部多幕剧,其中剧本《关家屯》还曾荣立一等功,得到一支金星钢笔的奖励,后来谢铁骊将这支珍贵的钢笔赠给了经常帮他抄稿的一位演员。

谢铁骊还擅长创作战地歌曲,那时部队在打仗之前都要拉歌,而且每个月都会换新歌,于是谢铁骊常取材于各种地方小调,迅速谱曲填词后,便拿到部队去唱,部队首长给谢铁骊的美誉是“战地才子”。

1947年冬,当时谢铁骊的所在部队已经投入到了“盐南战役”的激战中,首长决定让他带文工团暂留后方休整。在这段时间里,天上不停有敌机轰炸,周围硝烟弥漫,而谢铁骊却不顾危险,依然在加紧排戏。在这个短暂的休整期中,他完成了一部反映苏北土改斗争的现代京剧——《恩仇报》。

1949年底,相关部门从全军的文工团抽调骨干分子进京,到中央电影局工作,谢铁骊名列其中。1950年7月,电影局的领导让巴鸿、谢铁骊、王赓尧等几位同志筹备成立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地址就设在西四石老娘胡同四号一所大院里(西四牌楼的北边),此时的谢铁骊只有25岁。

在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工作期间,谢铁骊感到自己的艺术储备远不够用,虽说自己曾在部队上做过文艺教员,也曾有过台词、舞台表演、歌曲创作的底子,但在电影以及表演的专业理论储备上还比较欠缺。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谢铁骊投入专业的研究中。他常自谦地说:“自己在这个研究所里既是教员又是学生。”

到北京后,谢铁骊的生活安定下来,不再需要风餐露宿了,于是一有空闲,他便拼命读书。当时,每月的工资42元,他把工资的大部分用来买书。那时,他常与人讲:“我们是最后一批从解放军调来的,土台子出身,以前也很少看电影,怕人家看不起我们,我只有更努力……”

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央举办的演出也常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的老师们去观摩,谢铁骊抓住机会,如饥似渴地在汲取一切艺术养分。

与他同时期的导演谢晋,曾羡慕地说:“老谢(谢铁骊)看片子方便,他看的片子最多了。”

1951年是谢铁骊观摩电影最多的一年,苏联故事片《没有说完的故事》《雁南飞》《静静的顿河》,美国影片《飘》《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民国时期的拷贝),甚至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以及苏联乌兰洛娃的芭蕾舞等,都在他的观摩范畴。东西方的各种艺术门类,给了谢铁骊很大影响。耳濡目染中,谢铁骊也领悟到了文艺的巨大魅力。他认为,好的文艺作品能够触及人的灵魂。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的领导想派他到苏联去学习电影制作,可谢铁骊却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苏联我就不去了,中国的电影就够我学了。”

此后几年,谢铁骊对电影的创作越来越熟悉。谢铁骊也被委派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59年,他受命担任故事片《林家铺子》的助理导演,同年又马不停蹄,独立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无名岛》。1961年,他独立执导了故事片《暴风骤雨》,它是根据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改编而成,影片运用灵活而丰富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赵玉林塑造得更加鲜明和完整,这也使得影片大获成功。

倾力之作《早春二月》

1961年,由中宣部与文化部组织召开的“文艺工作与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的新侨饭店召开,此次会议号召文艺工作者要意气风发地投身到艺术创作中去。谢铁骊执导的故事片《暴风骤雨》在会议上受到表扬,这也激励了他。

会后,北影厂奖励谢铁骊携家属赴北戴河疗养。谢铁骊也开始酝酿新的作品。他潜心研读了“五四”以来的优秀文学作品,最终他决定将“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先生的《二月》改编成故事片搬上银幕。

谢铁骊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书中主人公所处的那个大时代,但我对那个历史阶段也并不陌生,因为在我的长兄的身上,就能找到主人公的影子,我长兄交往的朋友中也有萧涧秋似的人物,因此萧涧秋的思想情感很能打动我。女主人公陶岚的形象,我也能从我的一位远房亲戚的身上找到感觉。抗日战争时期,我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他们的气质和精神也和萧涧秋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有共同之处。”

剧本初稿写好后,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以及电影局局长陈荒煤等人对剧本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尤其是对于这部影片的命名,夏衍给出了一个建议,将片名由《二月》改为《早春二月》。夏衍指出:“我意还是改为《早春二月》为好,点出‘早春’二字比较醒目一些。”

各项准备就绪,《早春二月》定于1962年8月正式开拍。

当时的国外同行对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心存偏见,他们认为新中国的电影人只善于拍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对于抒情细腻的、艺术感浓郁的情感类或哲理类故事片,则属弱项。国外的这种片面评价对谢铁骊的触动很大,这也促使他一定要拍出一部极具艺术质感的影片给世界人民看看,于是他准备以这部《早春二月》来一次飞跃。

首先从演员的挑选上就别具一格。当时北影厂的演员队伍中,饰演工农兵形象的演员居多,而演知识分子较有难度,谢铁骊将视线转向上海电影制片厂。谢铁骊首先提议由当时颇有名气的青年演员孙道临(1962年孙道临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来演主人公萧涧秋。

孙道临,1921年出生于北平,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出演过《雷雨》《生死恋》等话剧。他外形俊逸儒雅,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有一种略带忧郁且充满书卷气的文人风度。《二月》一书中是这样描写萧涧秋的:“喜欢长阴的秋云里飘落底黄叶的一个人。”

原著《二月》中的女主人公陶岚是“五四”后新青年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新女性的化身。因此陶岚这个重要角色能否演好,直接关乎该片的成败。谢铁骊一再斟酌,最终敲定由谢芳来演。

谢芳,1935年出生于武汉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举手投足间皆是大家风范。1959年,因成功扮演《青春之歌》中的知识分子女性林道静而广受欢迎,从此步入影坛。

《二月》中那个凄苦无助并承受封建礼教重压的寡妇文嫂,由上官云珠(1962年她也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饰演。上官云珠对谢铁骊说:“你让我写人物自传我不会,但我一定能给你演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早春二月》美术设计的池宁就是浙江人,他既谙熟江南水乡的风貌,又在电影美工方面经验丰富。在这之前,他先后为《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做过美术设计。因此在《早春二月》中,池宁做足了功课。影片的布景不仅有浓郁的江南气息,每一处景观还与故事情节十分匹配。

新中国电影的艺术创新

女主人公陶岚的着装也堪称一大亮点。最初,陶岚穿的是颇具晚清风韵的倒大袖宽身旗袍,有时在上身套一件马甲,这是上世纪20年代南方城市中年轻女子的流行服装。而到了影片的后半段,也就是陶岚去学校教书以后,她就改为干练的黑长裙、白长袜配黑高跟鞋,上身搭配着颜色各异的绣花斜襟、倒大袖的短款衫,这种装束同样也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北平城里最为流行的青年女子的时装。

该片还专门为陶岚精心设计了绛红、素白与黑白相间这三种颜色的长披肩,以此与不同时装来搭配。这种长披肩(或长围巾)也正是上世纪20年代的女子时尚装扮,这种穿搭自上海发源,后迅速在南方各大城市流行起来。在《早春二月》中,陶岚的服饰均与她的身份和经历吻合,也令《早春二月》这部影片充满了民国时代的气息与韵味。

多年后,该片的摄影师李文华在接受采访时曾幽默地说:“谢芳在《青春之歌》里那么漂亮,到了我们《早春二月》剧组,漂亮那绝不能低于《青春之歌》。”

孙道临、谢芳与上官云珠这三位主演组合而成的“金三角”,再加上诸多环节的精益求精,赋予了这部电影独特的艺术气质。在《早春二月》中,故事虽始于情,但其内涵与思想却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情与爱。

电影中,萧涧秋在不同的情感面前,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面对所爱之人,他真诚地诉说衷情;面对学生,他全心传道、受业与解惑;面对文嫂,他无私相助且胸怀光明磊落。但在这个封闭守旧的芙蓉镇里,他却成为众人眼中的一个“另类”。在故事的结尾处,北伐战争开始了,萧涧秋心中满装着芙蓉镇的悲欢故事,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里投身到时代革命的洪流中去,陶岚深受感染,也追他而去。

这部电影通过萧涧秋和陶岚这两个极富魅力的形象,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这为当时的新中国电影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过,囿于时代,这部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电影,必然会带来极大的争议。这部电影上映后不久,一度被“围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对《早春二月》的批判才彻底停止。此后,《早春二月》的故事性和艺术性受到重视,进而大放异彩。

1983年,《早春二月》获得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拍摄完《早春二月》后,谢铁骊执导了多部影片,有《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包氏父子》《清水湾,淡水湾》以及《红楼梦》等,他也成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晚年的谢铁骊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一共拍摄了三十余部故事片,他最爱的还是《早春二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