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影、西影、峨影三家谁是二级制片厂的龙头老大?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30 12:35 1

摘要:上影、北影、长影、八一四家电影制片厂,无疑是中国电影璀璨的丰碑,它们历史厚重, 人才济济,是国内电影制片厂中的翘楚,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说以上四家电影制片厂是国家顶级制片厂,那么紧随其后的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无疑是以上四家顶级制片厂

上影、北影、长影、八一四家电影制片厂,无疑是中国电影璀璨的丰碑,它们历史厚重, 人才济济,是国内电影制片厂中的翘楚,这是毋容置疑的。如果说以上四家电影制片厂是国家顶级制片厂,那么紧随其后的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无疑是以上四家顶级制片厂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制片厂。

但珠影、西影、峨影这三家二级(省级(电影制片厂,哪家实力更强或影响力更大呢?这个评判确实不太好下,因为这三个电影厂在不同的年代发展状况不一样,在不同年代的影响力也各不相同。

五十年代珠影大门

六十年代珠影大门

如果按年代划分,五六十年代,珠影实力要强一些。五六十年代《南海潮》《大浪淘沙》《七十二家房客》《跟踪追击》等,使得珠影厂在国内和海外的观众群体中,都打响了招牌。

俗话说,风水轮流坐。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西影和峨影后发之势强劲,已经可以和珠影平分秋色了。珠影有《海外赤子》《春雨潇潇》《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梅花巾》《乡情》等优秀影片;西影也出产了《生活的颤音》《第十个弹孔》《西安事变》《没有航标的河流》等优秀影片;峨影也生产了《我的十个同学》《不是为了爱情》《玉色蝴蝶》《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优秀影片,这些文艺解禁后出现的影片,在当时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珠影以改革开放初期南方都市生活气息为题材,打出了一张都市风格和贴近改革的写实“南国都市电影”的特色牌。《雅马哈鱼档》《情满珠江》《白粉妹》《特区打工妹》等经典影片,成为那个时代引领时尚的旗帜。

但西影充分利用西部特色,拍出了一大批风格粗犷的西部影片,其硬朗和铁血,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红高粱》《人生》《老井》《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野山》《双旗镇刀客》等一大批经典影视作品,西影在票房和观众影响力上,已经略微领先于珠影和峨影,有了和上影、长影、北影等老制片厂平分秋色的实力。

峨影虽然没有珠影的都市韵味与风情,也没有西影的古朴、野性、粗犷,其正剧和喜剧有机结合,艺术和娱乐和谐共存,影片的质量和影响力也不断攀升。《京都球侠》《巧奔妙逃》《顽主》《红衣少女》《焦裕禄》《被告山杠》《鸦片战争》等众多影片,在国内频频获奖。

从以上三家制片厂的成绩来看,基本实力相当,不分伯仲。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特色,实力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表现。

一些资料上珠江电影制片厂是1956年初开始筹建,1958年5月正式建厂。其实这并不准确,珠江电影制片厂从1951年8月就开始筹建,由从香港回到广州的王为一负责相关事宜。但因各种原因,到1952年8月,筹建工作停止。直到1956年,珠影厂的筹建工作被再次提到议事日程,并于1958年5月正式建厂。

珠影七十年代大门

珠影厂在八十年代之前,出产电影数量不多,演员知名度和影响力和国内其他制片厂相比,还处于劣势。虽然1962年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的杜熊文、林书锦、丁铁宝等入厂,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莫梓江等分配到厂,电影厂有了自己的科班演员队伍,但演员知名度还是不高。能挑主演的大梁的演员,还是比较少。所以珠影的一些电影确定主演时,很多都是外请其他制片厂演员或其他文艺团体演员。

如1963年开拍的《大浪淘沙》(原名《革命洪流》,就聘请的北影于洋任男主角,女主角为上影的王蓓。《海外赤子》虽然有本厂演员史进、简瑞超、杜熊文,女主还是用的上影的陈冲和秦怡。《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男主是北影的郭允泰,女主角是上影的朱曼芳。《梅花巾》男主是珠影的杜熊文,女主角启用的是上海市歌剧院演员王琴宝。《逆光》男主角为上影的郭凯敏,女主角为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吴玉华。《乡情》男主黄小雷为八一厂演员,女主角任冶湘为中国儿艺演员。

《乡情》中任冶湘(右)和黄小雷

虽然珠影在五六十年代知名演员少,但七十年代后知名演员却一下出现了井喷式的增加,让其成为拥有知名艺术家比较多的一个制片厂。

这件事情和政治有关,也和珠影思想解放、敢为人先有关。这件事情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二三十名知名演员,1972年集体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在特殊时期的运动中,将一大批知名导演、演员扫地出门。这其中就包括了演员张良、邢吉田、王孝忠、张怀志、孟庆芳、王志刚、王毅、柳城、导演陈鹰等。他们大多以“特殊复员”或“劳动改造”的身份,被迫脱下军装,按士兵复员回乡务工或务农。

张良和妻子王静珠在珠影

1972年,中央开始落实政策,这些被发配到老家的艺术家恢复了党籍和原来的文艺级别。但至于能否恢复军籍,却还没有统一的指令。恰在此时,远在广东广州的珠影厂,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诚挚地与他们协商调去珠影厂工作的事宜。就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张良、邢吉田、王孝忠、张怀志等二三十名八一文艺工作者,集体投奔到了珠影厂。

王志刚

王孝忠

正是由于这一大批知名导演、演员的加盟,让珠影整体实力激增。开创了一系列反映南方都市生活、展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精神风貌的“南国都市电影”这一品牌。《街市流行曲》《雅马哈鱼档》《给咖啡加点糖》《花街皇后》《女人街》《商界》《珍珍的发屋》等等南国都市电影,成为当时最贴近生活的类型电影。

西安电影制片厂,建厂于1958年8月。建厂初期生产的影片不多,只有《草原风暴》《碧空银花》《桃花扇》和《天山的红花》(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几部,因为有大明星王丹凤和冯喆,《桃花扇》在六十年代影响较大,其他都较为平淡。

五十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6年以后,西影在故事片创作上成为一匹黑马,《生活的颤音》《第十个弹孔》《西安事变》《没有航标的河流》这些影片在当时产生不错的效果。

进入八九十年代,西影呈现出四、五代导演同台竞技的繁荣时期,丰富了当时西影厂的西部片特色,也使西影的名气享誉国际影坛。而这一切的转变源于厂长吴天明的卓越领导。在这个阶段,西影厂的电影作品开始崭露头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缔造了中国电影的西影时代,创作出了《红高粱》《人生》《老井》《西安事变》《大话西游》《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野山》《炮打双灯》《双旗镇刀客》等一大批经典影视作品,迎来了制片厂新的辉煌时期。

自左至右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在《红高粱》拍摄现场

几十年里,,西安电影制片厂培养了不少厉害的导演和演员,比如吴天明、张艺谋、顾长卫、王全安、黄健中、巩俐、殷亭如、娜仁花、屠茹英、迟蓬、陈剑月、孙飞虎、许还山、高明、张嘉译、刘奕君等等。

峨眉电影制片厂建厂较晚,始建于1959年7月1日,晚于和它规模差不多的珠影、西影,也晚于比它规模要小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最初称为南宁电影制片厂)、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原名昆明电影制片厂)、湖南电影制片厂(后改潇湘电影制片厂)。

该厂五六十年代拍摄电影不多,第一部电影是1959年7月开机的故事片《嘉陵江边》。该厂有名的电影是和长影合作的《达吉和她的父亲》,主角达吉由长影陈学洁饰演,达吉的汉族父亲和彝族父亲,分别由四川艺术剧院院长刘莲池、峨影厂厂长朱丹南扮演。

七八十年代,是峨影创作的高峰期,《挺进中原》《十月的风云》《我的十个同学》《不是为了爱情》《玉色蝴蝶》《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迟到的春天》《内当家》等影片,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峨影在以老代新中培养了很多年轻演员。如《年轻的朋友》让周里京、王薇、方舒、张铁林让观众熟知;《梨园传奇》推出了峨影最美女星朱琳;《井》让潘虹红透半边天,成为峨影当家花旦。

朱琳

九十年代后,峨影在影片贴近市场上有了较大动作,《巧奔妙逃》《京都球侠》《顽主》《红衣少女》《焦裕禄》《被告山杠》《鸦片战争》等众多影片,题材多样化,既有诙谐喜剧,也有严肃题材正剧,各类影片在国内频频获奖。

建厂之初,峨影本土知名导演和演员并不多,但从外厂调入了一些知名演员和导演,使峨影厂的创作团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六十年代从上影调入冯喆,1975年从长影调入李亚林、贺小书夫妇和金迪。

冯喆(前排右一)峨影同事

1961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演员的冯喆,被以支援边疆电影发展,“照顾夫妻团聚”为由,安排到远在四川成都的峨眉电影制片厂进行支援建设。但实际上冯喆在上影并不得志,不说受排挤,也是不受重用。加之一些其他原因,他被“限制”使用,到峨影后一直没戏可拍。直到1963年,他才意外“捡漏”,获得了出演电影《金沙江畔》和《桃花扇》的机会。

《金沙江畔》剧组原定男主角为北影厂赵联,但赵联因强烈的高反应而难以继续拍戏。剧组只好就近请了成都的冯喆,前来“救场”。《桃花扇》男主角侯朝宗最初所定人选,是北方昆曲剧院的丛兆桓。因女主角扮演者王丹凤和丛兆桓配戏倍感生疏,于是就推荐了老熟人冯喆。

除了以上两个“捡漏”所拍的两部电影,1964年冯喆又被借调到了珠江电影制片厂,参加了电影《党员登记表》的拍摄。饰演男主角赵川,与他搭档的,是在《自有后来人》中演过李铁梅的齐桂荣,和在《胜利重逢》中演过纪银杏的束夷。但这部电影拍完后,却并未公映,成为了冯喆所出演的最后一个银幕角色。

冯喆在成都时

1975年,峨眉电影制片厂请求三大电影厂人才支援,金迪、李亚林、贺小书和长影约五十人集体到峨影。表面看是支援边疆电影事业,实则是金迪、李亚林、贺小书在长影工作并不愉快,而且因各种原因还受到排挤。

进入峨影后,李亚林、贺小书先后主演、出演了《春潮急》《孔雀飞来阿佤山》《柳暗花明》等影片。1980年开始,李亚林转入幕后做导演工作,参与执导的影片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哥们儿折腾记》《为什么生我》《巴河镇》《井》等,还曾导演电视剧《最后一百天》。他与张其合导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哥们儿折腾记》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独立执导的《为什么生我》获首届“童牛奖”优秀导演奖,《井》获意大利第19届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三等奖。

李亚林贺小书夫妇

峨影在引进人才中不忘培养自己的艺术人才队伍,在外引内培机制下,一批优秀艺术人才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著名导演滕进贤、陆小雅、王冀邢、谢洪、范元、米家山、钱道远、雷汉、李琳等,演员潘虹、朱琳、傅丽莉、李克纯(后调入北影)、李萍等,都是享誉全国的电影名家。

来源:西岗老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