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张P着岳云鹏名字的博士论文在网上疯传,导师栏还坐着郭德纲。该矿业大学光速辟谣“查无此人”,网友顺藤摸瓜发现,不过是打印店的论文模板恶作剧。
近日,一张P着岳云鹏名字的博士论文在网上疯传,导师栏还坐着郭德纲。该矿业大学光速辟谣“查无此人”,网友顺藤摸瓜发现,不过是打印店的论文模板恶作剧。
本以为是搞笑段子,没想到评论区炸了锅——有人骂“学历造假没底线”,有人笑“德云社要开博士班”,更多人感慨:这破事咋就戳中了咱们的心窝窝?
一、博士帽成了成功学的“防伪标签”
岳云鹏靠“贱萌”搅动相声江湖,郭德纲凭“江湖智慧”撑起德云社,俩人都是“野生派”成功代表。可偏偏有人要给他们P博士,图个啥?
说白了,“博士”早不是学术皇冠,而是社会地位的“防伪标签”。你看那企业家扎堆读EMBA,艺人晒“在职博士”录取通知,网络名人硬树“学霸人设”,仿佛只要头顶这帽子,连放的屁都带知识香味。
前有某演员“知网是啥”翻车,后有某艺人“博士录取通知书”造假,脸都打胖了,还是有人排队往学历牌坊上撞,活像古代人挤破头考功名——只不过现在“功名”换成了朋友圈晒证的姿势。
讽刺的是,真正泡在实验室写论文的苦哈哈们无人问津,“名人读博”的假瓜却能引爆热搜。大众心里门儿清:知识值几个米?学历能换资源才是硬道理。就像网友吐槽的:“要是岳云鹏真拿了博士,商演票价不得涨三倍?”
更魔幻的是,岳云鹏们的成功,靠的不是学历,但大伙偏要给他们强行“加冠”,好像没个博士帽,说相声都低人一等。
这逻辑好比让梅西去考足球教练资格证——人家靠脚说话就够了,非要塞本证书撑场子,不是脱那啥放那啥吗?
二、名人姓名成了流量时代的“公共厕所”
打印店随手P个郭德纲当“导师”,还觉得“只是开个玩笑”——但不好意思,这已经是姓名权的“侵权现场”。
这年头,名人的名字、照片、表情包比公共厕所还热闹:邓超孙俪的脸被P成公厕标识,周杰伦的脸被商家偷去刷奶茶,骗子甚至用艺人语音搞杀猪盘。在流量眼里,名人都是行走的KPI,肖像权?法律?先让蹭完热度再说。
郭德纲曾靠法律武器拿下5万元赔偿,但这鸡碎连侵权者买热搜的零头都不够。维权代价高,侵权代价低,造就了“越罚越勇”的魔幻反复。
更窒息的是,大众早把侵权当“乐子”:“不就用个名字吗?至于这么认真?”当违法被包装成“幽默”,侵权者反而成了“玩梗大师”,受害者维权像在犯矫情。这世道,到底谁有病?
举个扎心的例子:某网络名人为蹭流量,把自己P成“马云学徒”到处招摇,结果真有人信了去投资,然后血本无归。你看,当名人权益成了无主之地,受损的从来不是艺人,而是老百姓。
三、娱乐至S:当荒诞成为流量的“呼吸机”
这张模版3月就现世,为啥突然爆火?因为契合了网络“审丑经济学”——越离谱,越有流量。越荒诞,越能造梗。
于是,段子手热闹起来:“论文题目《论捧哏与全球碳排放的量子纠缠》”“导师郭德纲,助教于谦,研究方向:相声包袱的可持续性裂变”等等。
网友玩梗玩得飞起,却没人在乎这事儿有多恶心。有人甚至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一起编段子,认真你就输了。”
这就是信息时代的娱乐癌症:事实是什么不重要,能产出笑点才是王道。
当伪学历被玩成段子,学术造假反而被当成“不会玩”。狼来了喊多了,等哪日真博士造假实锤时,观众可能只打个哈欠:“嗨,多大点事儿,接着奏乐接着舞呗。”
更可怕的是,这种“娱乐化思维”正在入侵严肃领域。前几天某教授因发表不当言论被曝光,居然有人说:“别这么严肃,当段子看呗。”当学术丑闻被消解为笑料,这个社会的底线只会越降越低。
四、谁在给荒诞打下手?
表面看,始作俑者是打印店的破模板,但这事儿能闹大,全靠三个“神助攻”:
流量段子手:平台算法像饿狼,看见争议就扑上去,越离谱的内容越能上热搜。你以为自己在刷新闻,其实是算法在喂你吃翔。
学历焦虑症:社会把“博士”捧成成功学标杆,哪怕是假的,也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给焦虑症病人临时止疼。多少家长省吃俭用给孩子报班,就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娱乐丧尸化:网友把严肃议题当瓜子嗑,边嚼边吐籽,吃完一抹嘴:“下一个瓜呢?”当思考成了装饰品,段子就成了精神上瘾的东西。
特黑色幽默的是,岳云鹏和郭德纲从没给自己贴“学术精英”标签,人家饭票是“真实”和“烟火气”。但社会偏要他们戴上“博士”帽,仿佛不镀层金,市井智慧就登不了大雅之堂。
这到底是捧他们,还是骂真正的学术圈“没接地气的本事”?
五、伪证书照出真畸形
这场闹剧荒诞的地方在于——真材实料拼本事的人,在段子里被迫“考博”。而某些真博士,却在现实中搞学术造假。
什么时候算个头?或许当郭德纲在相声里讲“弦理论”,岳云鹏的段子里蹦“元宇宙”时,我们才会惊觉:荒诞的不是这张假纸,而是整个社会对着“学历”磕头的样子。
毕竟,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靠一张证书撑起来的。就像德云社的大褂上没绣“博士”二字,但观众该捧的场,照样一票难求。这,才是响亮的巴掌,甩在“学历迷”的脸上。
PS:下次再看到这种搞笑新闻,不妨先问自己一句:我在笑什么?是真觉得好笑,还是在笑我们自己?
(本文观点基于公开报道,若涉侵权,由信息发布方承担。)
来源:小李滔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