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特训班如同戴笠手中的不同棋子,各有使命,也藏着国民党特务系统的权力密码。
在《潜伏》中,余则成和李涯的“青浦特训班”身份贯穿全剧。
但其实,军统的“特工生产线”远不止这一个班。
这些特训班如同戴笠手中的不同棋子,各有使命,也藏着国民党特务系统的权力密码。
01 青浦特训班:淞沪战火中的“速成营”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成立,戴笠为应对上海沦陷后的敌后游击战,仓促组建。
学员多来自杜月笙的帮会成员和热血学生,最初目的是为“忠义救国军”培养中层指挥员。
课程以射击、爆破、侦察为主,余则成学的电讯、李涯学的侦查,都是这时期的“标配”。
可惜,开班仅一个月便因战局溃败撤退,900学员只剩不到400人。
剧中戴笠视察天津站时那句“青浦班都是勇士”,映射真实历史中这批学员在淞沪战场用手枪死守南市的惨烈。
吴敬中对余则成的“师生情”正源于此班。
剧中余的“青浦班”资历被刻意拔高,实为凸显戴笠对早期学员的器重。
这个班,算是戴笠的“嫡系认证”。
02 临澧特训班:军统的“黄埔军校”
1938年迁至湖南临澧,是军统首个规模化、系统化的训练基地。
戴笠自封“校长”,吴敬中原型吴景中曾任教官。
这个班分情报、行动、电讯等专业,甚至开设“刑讯实习”(用罪犯当实验对象),男学员炸鱼取乐,女学员恐惧高压。
这个班培养出了沈醉等军统高层。
班里部分学员成为抗日骨干(如暗杀汉奸张啸林),更多人沦为内战工具。
03 汉中特训班:渗透延 安的“暗箭”
1939年设立于陕西汉中,专为向延 安渗透而建,戴笠亲自挂帅,教官包括曾潜入抗大的沈之岳。
这个班的学员用代号,禁与外联络,课程涵盖伪造身份,潜伏技巧,甚至模仿我 党作风。
虽成功派遣数十人,但因学员吴南山反水,32名特务被中 共抓获,戴笠至死也未完全唤醒剩余“休眠者”。
《风筝》中“影子”韩冰的原型争议,正源于此班历史。
04 兰州特训班:技术派的“工具箱”
主打无线电、气象等专业技术培训,与青浦班的“武斗”风格互补。
这班的学员需具备数理基础,毕业后多进入军统电讯处或气象部门,剧中余则成的电讯技能若放此班更贴切。
他们不参与前线厮杀,却是情报网的中枢神经,戴笠曾靠其破译日军珍珠港情报(未送出)获青天白日勋章。
05 洪公祠特训班:军统的“元老院”
1932年成立于南京,军统最早的特工摇篮,戴笠的“黄埔一期”。
陈恭澍(《风筝》宫庶原型)、徐远举(《红岩》徐鹏飞原型)皆出身于此。
每期仅30人,半年特训,结业者直接担任要职,如“张学良终身看守”刘乙光。
剧中余则成若属此班,吴敬中绝不敢动他。
历史上戴笠对洪公祠学员的信任远超后期班级。
06 班级即派系,资历即权力
军统的特训班如同一张暗网。
青浦班是戴笠的“情怀牌”,用于笼络早期死士;
临澧班是规模化生产的“流水线”,奠定军统中层骨架;
汉中班是派系斗争的“特种兵”,专攻意识形态渗透;
洪公祠班则是元老们的“贵族俱乐部”。
剧中余则成的“青浦班”身份,是他在乱世中一张含金量模糊的“通行证”。
戴笠用它标榜忠诚,吴敬中用它维系师生纽带。
而余则成本人,则在各派系的夹缝中,把这张牌打成了生存的底牌。
来源:米柴视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