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的春天,青岛曲艺团的排练场里,32岁的赵保乐正和搭档排练新段子,汗水把他的大褂后背浸湿了一大片。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平常的下午,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0年的春天,青岛曲艺团的排练场里,32岁的赵保乐正和搭档排练新段子,汗水把他的大褂后背浸湿了一大片。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平常的下午,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保乐,北京来调令了!"团里的办事员举着个牛皮纸信封,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赵保乐当时就愣住了,拆开一看,右下角"中央电视台"五个烫金大字晃得他眼睛发花。团里顿时炸开了锅,这个说"你小子走大运了",那个问"央视怎么会看上咱地方团的演员",七嘴八舌的,把赵保乐说得心里直打鼓。
要知道那时候的赵保乐在青岛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和搭档说的《打传呼》《不一定》这些段子,在山东地界上那是场场爆满。每个月演出排得满满当当,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可这封从北京飞来的调令,硬是把他安逸的生活给搅和了。
后来才知道,当时央视文艺部正闹"人荒"。老一批主持人年纪大了,新人又接不上茬,急得领导们直挠头。正好《艺苑风景线》要开新栏目,制片人偶然看到赵保乐在地方台的演出录像,一拍大腿:"就是他了!"这事儿放在现在可能不算啥,但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一个地方曲艺演员直接被央视点名要人,简直比中彩票还稀奇。
那天晚上,赵保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去北京吧,等于要从头开始;不去吧,这机会多少人做梦都盼不来。就在他纠结的时候,平时话不多的妻子王芝突然说了句:"机会难得,家里有我。"就这么简简单单八个字,让赵保乐下定了决心。临走那天,细心的王芝在他行李箱夹层里塞了十包青岛高粱饴,这可是他每次演出前润嗓子的"秘密武器"。
到了央视,赵保乐才明白什么叫"隔行如隔山"。第一次录节目,他站在摄像机前浑身不自在,平时在舞台上活蹦乱跳的一个人,愣是变成了木头桩子。后来听同事说,他那期节目NG了27次,直接破了演播室的纪录。有次直播完,导播间传来一声怒吼:"那个青岛来的,把综艺节目说成单口相声了!"这话像盆冷水,把赵保乐浇了个透心凉。
要说赵保乐命里真有贵人相助。有天深夜加班,他正对着台本发愁,碰巧遇上了赵忠祥。这位央视老前辈不但没笑话他,反而留下来手把手地教:"小赵啊,电视主持不是表演,是跟观众拉家常。"从那以后,赵保乐每天天不亮就跑到玉渊潭边上,对着湖水练发声,硬是把那股子相声腔给磨平了。现在回头看《艺苑风景线》早期的录像,能明显看出他的变化,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游刃有余。
两年借调期转眼就到,更大的难题来了。按当时政策,央视编制早就满了,赵保乐要么回青岛,要么在北京当"临时工"。青岛那边连办公室都给他收拾好了,就等着他回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央视领导硬是给他争取了个"人才引进"指标。据说为了这事,台里连开了三次党委会,最后惊动了广电部特批。要搁现在可能不算啥,但在那个年代,一个地方演员直接调进央视,绝对是破天荒的事儿。
拿到北京户口本那天,赵保乐手都是抖的。他跑到邮局给妻子打了个长途,两个小时后,王芝就在青岛打包好了全部家当。他们在魏公村租了间9平米的筒子楼,冬天水管冻裂,夏天蚊虫成群,可赵保乐说那是他这辈子住过最暖和的地方。
很多人不知道,就在《精彩十分》最火的时候,赵保乐主动申请转做幕后。2001年央视改革,他成了第一批尝试当制片人的主持人。后来他制作的《五一七天乐》开创了假日综艺的新模式,带出了不少新人。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华丽转身"。
如今退休的赵保乐很少露面,但每年青岛电视台春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去年有网友在八大关偶遇老两口散步,王芝手里还攥着包装纸,三十多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得给丈夫带他最爱的青岛高粱饴。这大概就是爱情最朴素的样子吧。
回头想想,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勇敢的选择,就能改变整个人生的轨迹。就像赵保乐后来在自传里写的:"所谓人生转折,不过是当机遇来敲门时,你有没有勇气打开那扇门。"
来源:摸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