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古装剧侠女为什么都是高马尾?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29 10:39 3

摘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时间近乎所有古装剧里的侠女侠客形象,全是高马尾,还一度流行起了“铠甲战损妆”。网友:事实上高马尾练武术是会打脸的,抽脸上真的很痛。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时间近乎所有古装剧里的侠女侠客形象,全是高马尾,还一度流行起了“铠甲战损妆”。网友:事实上高马尾练武术是会打脸的,抽脸上真的很痛。

是不是有点眼熟?批量复制的高马尾、战损妆,先不说视觉是否疲劳,估计也要难为若干化妆师造型师在其中做创意化差异了。

让我们视线回到50年前的古装剧造型,最经典莫过于《侠女》形象。1970年,演员徐枫主演《侠女》,并以此片走红,奠定了她冷艳“侠女”的基础人设。

可以看出,形象设计稿中她的形象梳高髻,可搭配头巾或斗笠。她一共15年荧幕生涯共演了约50部电影,都以女侠形象示人,这种干练的装束和发型,演绎出独立、自主、有力量的形象。

让我们再看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的侠女形象,几乎也不是以马尾示人,虽然是盘发&半盘发,加了一点饰品,但能感受到造型带来的不同个人特色,其实也能突出其武装的形象。

马尾这种发型,虽然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非常便捷,毕竟我们有橡皮筋等可以捆紧,但对于古代来说还是有些难度、而且并不实用,其一古代不会用弹力较大的橡皮筋去箍住头发,而是用发带发绳等,扎高马尾不稳固而且很容易散开,如果按分区去绑其实不比做个常规日常造型简单。

另一个原因则是这种马尾造型其实很容易沾惹尘土,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画上能看到疑似的马尾造型,但这种一般会绕束头发外搭一块巾帕,只有一截发尾会露出来。

所以与其用一个马尾,配一个发冠的造型,不如按正常逻辑搭配“巾帼”。对,巾帼。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巾帼”,首先它是一个饰品,后来才被延伸定义为女子。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

那么,“巾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头饰呢?一说它通常由金属或薄木竹片构建骨架,外部包裹着色彩斑斓的长巾,从汉代起便专属于女性佩戴,这里把巾和帼分开了,“帼”作为底座,参考上图;另一种说法就是它是一块包头巾,连环画里大多采用的也是在这种形象。遗憾的是,由于材质不易保存,巾帼实物难以流传至今。

不过我们仍能通过一些珍贵文物一窥其风采,如西汉长信宫灯以及东汉哺乳俑上的形象,就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女子佩戴巾帼的优雅姿态。

提及“巾帼英雄”,也许你就能想起流传千古的若干女性人物:妇好、花木兰、冼夫人、穆桂英、梁红玉、秦良玉……每一个名字都令人敬仰不已,但你不会希望她们每个人都扎着高马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的原因了。

来源:开朗大方糯糯小年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