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在CCTV-8热播,引发广泛讨论。这部剧讲述了退休教授沈卓然在发妻离世后,经过老友鼓励开启相亲之旅的故事。剧集以轻喜剧的形式,巧妙地抛出了现代社会的多重人生命题。
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在CCTV-8热播,引发广泛讨论。这部剧讲述了退休教授沈卓然在发妻离世后,经过老友鼓励开启相亲之旅的故事。剧集以轻喜剧的形式,巧妙地抛出了现代社会的多重人生命题。
这天,沈卓然一行人在养老院闲聊,偶遇吕原在宣传器官捐献,吕原作为志愿者,用短短几句话道出了遗体器官捐献的核心意义。
沈卓然一听表示认可,但是他对老人的遗体是否有价值存在疑虑,吕原耐心地向他解释器官遗体捐献的医学研究价值。
最终,沈卓然在吕原的影响下也做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他希望自己死后能为世界留下一份礼物。
沈卓然的选择,不仅仅是完成了他自己对生命的诠释,更是启发了观众的思考,生命的价值不止于长度,更在于深度和广度,让观众看到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伟大力量。
《我的后半生》对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提及,看似偶然,实则暗藏深意。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707万,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8万余例,捐献器官超过18万个,角膜捐献11万余片,挽救了18万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为10万余人带来光明。
这些选择背后,不仅是个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初完完整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完完整整地离开这个世界。
近年来,器官捐献逐渐普及,“入土为安”不再是唯一选择。
“总比他火化了,剩下的全无,就是一捧灰,要好得多。”年仅25岁的儿子病逝后,一位决定捐献出儿子器官的母亲这样表达自己的“初心”。
46岁的教师因病离世,他捐献的肝脏、肾脏、眼角膜帮助五人重获新生,告别会上,数百人为他送行,他生命的最后一课仍旧是奉献。
37岁的退役军人在亲友啜泣声中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出征”,他的父亲颤抖着在《亲属确认登记表》上签字,“我们现在没有别的需求,就是想尽快帮助别人。”
这些真实故事,比剧情更直击人心。
而电视剧中“吕原”群体也是真实存在的。
南京市捐友协会,全称“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协会”,成立于1996年,是全国首个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组织。1995年,南京14位退休的老人积极倡导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以供医学教学和科研之用,提倡“三不、两献、一育”,即: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遗体供医学研究,献器官供临床移植;骨灰用于植树育林。
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器官捐献不是失去,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移植技术的成熟,让捐献价值可视化。中国器官移植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58年,受国际器官移植技术的启发,中国科学家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随着技术进步和新药的引入,以及早期尝试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国器官移植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1990年代,随着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的引入以及UW保存液的发明应用,器官移植成功率显著提高。
2014年,中国进行了9652例器官移植,到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20,225例。中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不仅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政策体系的完善
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新时代。
2024年5月1日施行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是目前规范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的核心法规,以自愿、无偿为基本原则,强化器官捐献体系建设和全流程监管,旨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公民权益。
该条例不仅是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全面修订,更首次将“捐献”纳入法规名称,凸显对捐献环节的重视。通过建立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体系、优化红十字会参与机制等措施,推动形成尊重生命、崇尚奉献的社会风尚。
《我的后半生》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又一次带进大众视野,推动剧中故事走向现实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生命结束之时,除了传统殡葬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选择——器官捐献。这样的选择,让生命的价值超越时间的限制,让生命之光永远闪耀。
谨为生命,传递美意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诚挚邀请您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方式如下:
关注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点击“志愿登记”进行登记。
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www.codac.org.cn)进行登记。
现场登记:
前往当地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或登记站书面登记。
注:志愿登记是个人捐献意愿的表达,是对器官捐献理念的认可和支持。能否真正实现捐献,需待公民逝世后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并征得直系亲属同意等程序,才能进行。来源:一只翼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