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丨一场光影盛宴与文化大省的“完美邂逅”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8 17:35 3

摘要:“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在中国电影120周年之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首次“出京”,邂逅岱青海蓝,绽放光影华彩。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参与出品,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获得优秀农村题材影片;《第二十条》等10部影片获优秀故事片奖

“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在中国电影120周年之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首次“出京”,邂逅岱青海蓝,绽放光影华彩。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参与出品,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获得优秀农村题材影片;《第二十条》等10部影片获优秀故事片奖;《雪豹》获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小马鞭》获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独行月球》获优秀青年电影创作奖……这不仅是一场电影艺术的盛典,更是一份对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深情致敬,一次光影盛宴与文化大省的“完美邂逅”,映照出中国电影从文化自觉到产业自信的跃迁,更激荡着新时代电影强国建设的澎湃回响。

那一束百年之光在这里“破土而出”。山东与电影的缘分,是历史与时代的共鸣。从1899年青岛亨利王子饭店的西洋镜光影,到《劫后桃花》《红高粱》等经典作品的史诗叙事;从洪深、崔嵬等电影先驱的艺术探索,到《流浪地球》《封神》的工业化突破,山东始终是中国电影文化基因的重要承载者。这片土地的红瓦绿树、高粱麦浪,既是电影美学的灵感源泉,更凝结着齐鲁文化“厚重务实”的精神底色。华表奖选择山东,正是对这种文化根脉的回应。当《父母爱情》的温情在青岛八大关流淌,当《唐探1900》的悬疑在乐陵影视城发酵,山东以“天然影棚”的姿态,将地域特色转化为电影语言,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独特火花。这种“文化在场性”,使山东不仅是电影的取景地,更成为中华文明影像表达的“翻译者”与“传播者”。

那一束百年之光在这里“骄阳万丈”。如果说文化底蕴是华表奖青睐山东的“情感密码”,那么影视产业的工业化实践则是其落地的“硬核支撑”。从青岛东方影都40个国际标准影棚的科技矩阵,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影视+文旅”的产业辐射;从《封神》对东方美学的数字重构,到《哪吒2》票房奇迹背后的消费势能,山东正以“工业化力量”重塑中国电影的产业版图。这一进阶背后,是山东对电影产业生态的前瞻布局。政策上,《关于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十项措施》构建起全周期扶持体系;技术上,水下拍摄、动作捕捉等平台对标国际顶尖水准;人才上,“实践教学+柔性引智”的模式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数据显示,青岛影视基地已贡献371亿元票房,斩获华表奖、金鸡奖等50余项权威荣誉。这些数据,不仅是山东电影工业化实力的注脚,更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坚实脚印。

那一束百年之光在这里“闪耀未来”。华表奖选择山东,既是对过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未来使命的期许。当前,中国电影面临“三问”:如何突破创作与市场的“单点式繁荣”?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工业化体系?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的探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实践样本。在创作端,山东以“政策+资本+人才”的协同机制,孵化出《国色芳华》《流浪地球》等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标杆作品;在产业端,青岛东方影都的科技影都模式、乐陵“影视IP——文旅场景——产业生态”的转化路径,为中国电影工业化4.0树立范本;在文化端,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将革命精神融入影像叙事,潍坊红高粱影视城让乡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这些实践,正是中国电影突破“内卷”、走向世界的破题之钥。

120年光阴荏苒,中国电影始终与时代同行。当华表奖的荣光与齐鲁大地的文脉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颁奖盛典,更是一条以文化自信引领产业升级的创新之路。以此次华表奖为契机,继续书写中国电影的光影传奇,让时代强音从这里传向世界!(文/李瑞强)

来源:德州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