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士兵突击》热播时,人们见证了兵王许三多的蜕变,却忽视了退伍时哭成泪人的史今班长。
文|韬钤深处
编辑|司徒夜
他被前女友的父母当众羞辱:
“脸长得就像被别人坐了一屁股似的。”
他的演技不被话剧团看好,团里的导演说:
“你再演戏就是个死!”
2006年《士兵突击》热播时,人们见证了兵王许三多的蜕变,却忽视了退伍时哭成泪人的史今班长。
19年后,张译捧起人生的第四座影帝奖杯,实现了电影三大奖大满贯。
从被嘲“驴脸”的龙套,到百亿票房影帝,这个总被命运捉弄的东北男人,完成了这场史诗级的逆袭。
然而,张译却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宣布暂时息影。
当娱乐圈都在追求流量时,为何张译要在巅峰期按下暂停键?
答案,就藏在他的获奖感言里。
张译再次封神。
他凭借电影《三大队》中刑警程兵一角在第二十届华表奖第二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当主持人揭晓获奖名单后,全场掌声雷动。
这是人们对张译的认可,也是对他职业生涯的最佳褒奖。
张译缓缓起身,他的步伐沉稳却又难掩内心的激动。
走上领奖台的每一步,都仿佛是他演艺生涯中无数个日夜拼搏的缩影。
这是他第四次获封“影帝”,也让他成为了华表奖历史上第三位“二封影帝”的传奇人物。
可谁也没想到,张译在获奖后的采访中,作出了一个震惊众人的决定——暂时息影。
他坦言:
“前几年集中上映了一批作品,我觉得有点太密了,所以故意让自己停下来。”
张译认为,演员不能离开生活,否则表演就是纸上谈兵。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他会回归生活、享受生活、扎根生活。
他希望自己能多多沉淀一下,等到自己状态恢复到最佳状态时再接戏。
张译的选择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他不止一次公开表示:
“演员要保持神秘感。”
一直以来,张译坚持“不代言、不上综艺、不炒作”的三不原则。
为了保持神秘感,他推掉了很多天价酬金的综艺节目。
过度地曝光会让演员失去了神秘感,也让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容易出戏。
张译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宣布“隐退”,这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勇气?
不得不说,他的急流勇退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殊不知,在《狂飙》播出后,就已经很多人对他有“偏见”了。
《狂飙》的爆火带红了一众演员,却唯独把张译推向一种极端。
许多人开始质疑:他是不是只会演一个类型的角色?
《攀登者》《八佰》《金刚川》《悬崖之上》,还有《狂飙》。
他饰演的都是苦哈哈的角色。
不是造型惨,就是命运极其悲惨。
《狂飙》中,张译饰演的安欣被一部分人认为是行走的“正义标签”。
之后的《他是谁》,与获奖的《三大队》,他在这些作品中饰演的角色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历尽艰辛、不忘初心、坚持正义的人民警察。
人们开始质疑他的表演套路化,不管啥片子,按着“安欣”的模版演就行了。
于是很多人开始宣传“张译演技过誉”等话题。
其实这并非空穴来风。
网络上的一些理智网友,也觉得张译这几年翻来覆去地演一个类型的角色,确实会让人觉得乏味、腻歪。
网友的出发点也不是黑他,而是陈述事实罢了。
其实,这些年张译也换过赛道的。
《满江红》里心思缜密、口蜜腹剑的何立,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十条》里严肃刻板、公私分明却又内心复杂的张主任,让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张译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张力是其他作品中所没有的。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张译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但可惜的是,他的主流作品呈现出了与《狂飙》中角色类似的特点。
张译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过于繁多的作品和过于雷同的角色,让他也陷入了自我怀疑。
“我自己烦自己,而不是观众烦我,首先是自己烦自己。”
当表演成为一种机械的重复,当创作灵感不断地消耗,当演员的神秘感逐渐褪去。
张译意识到,是时候停下来了。
他不想自己的表演陷入套路,不想成为观众眼中千篇一律的演员。
他渴望突破,渴望改变。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思考,去沉淀。
人们常常在失败时才会选择沉淀。
而能在获得来之不易的成功后选择沉淀则更加来之不易。
张译就是如此,他的人生,简直就是逆袭爽文。
张译并非出身演艺世家,也没有帅气出众的外表。
他从小学习成绩就不算拔尖,而且性格比较木讷。
张译父母为让他出人头地,在得知他嗓音不错后便带他学唱歌,还常让他在亲友聚餐时表演。
这让腼腆的他倍感压力,多次失败后愈发不自信。
在乏味的生活中,张译爱上了听广播。
于是他立志要做播音员,这份工作不仅体面,而且不用露脸。
所以在填高考志愿时,他填报了北京广播学院。
张译的成绩也不错,是第三名。
但遗憾的是,学校在东北只有两个招生名额。
“播音员”梦碎后,他转身报考了中戏。
但中戏的老师觉得小伙子长得有点抱歉,婉拒了。
之后他报考军艺,却因面试老师认为他不够壮实而未被录取。
无奈之下,张译来到了北京军区的战友话剧团。
在学员班时,他以颜值上的绝对“优势”成为了“三大丑男”之一,并荣获绰号“驴脸”。
好不容易谈了个对象,结果对方的父母一脸嫌弃。
“你长得不好看,脸就像被人不小心坐了一屁股似的。”
带着针尖的话语,击碎了张译所有的期待。
其实张译哪有那么丑,只是人们将对他没有能力的偏见投射到外貌批判上的一种体现。
张译的演技并不被话剧团认可,他的工作不是打杂就是跑龙套。
他性格腼腆,一上台就紧张,说台词跟背课文似的,四肢还不协调,整个人看上去笨笨的。
于是团里的一位导演对他说:
“你再演戏就是个死!”
后来,团里有一个导演邀请他演戏,人们说他踩了狗屎运。
结果团里就以“不会挑演员”为由开除了这位导演。
这简直是地狱笑话,而对身为笑话主角的张译来说更是致命打击。
好在,即使再受打击,他都没有放弃自己。
在话剧团工作时,张译结识了康洪雷导演。
虽然别人对张译的评价都有些刻薄,但康洪雷却很看好他。
康洪雷邀请他饰演《民工》的男三号,并在杀青时夸赞张译:
“你演得最好!”
这份来之不易的认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张译在演艺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自《民工》之后,张译与康洪雷导演的合作愈发紧密。
一部《士兵突击》,让张译正式走进公众视野。
拍摄史今退伍那场戏时,张译也恰好到了从部队退役的时刻。
戏里戏外地告别重叠在一起,让这场戏的拍摄充满了宿命感。
他坐在车上望着街道哭泣的戏份中并没有刻意去表现悲伤,而是选择了对细节的极致打磨。
每一个细微的颤抖、每一次哽咽的呼吸,都仿佛是自己与部队告别和史今离开军营的双重写照。
这段戏,最终成为了《士兵突击》中无法复刻的经典。
张译也正式完成了从军人到职业演员的蜕变。
之后,他和康洪雷导演再次合作《我的团长我的团》。
他将孟烦了的尖酸刻薄、敏感脆弱,以及内心深处对家国的眷恋,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此,张译正式吹响逆袭人生的号角。
他从性格腼腆的小孩,到话剧演员,再到影视演员,最终成为影帝。
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艰辛。
更可贵的是,他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畏惧观众的审美疲劳,也畏惧自己的表演模式化,所以他选择了激流勇退。
人必须学会畏惧,因为畏惧并不全是消极的。
事实上,它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用沉淀去唤醒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拥有战胜畏惧的勇气。
懂得畏惧,然后战胜畏惧,才能成为人间清醒。
这种清醒意识,不是每个演员都具有的。
马景涛,人称“咆哮教主”。
年轻的时候,他凭借玉树临风的外表和精湛的演技俘获一众少女的芳心。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他的表演方式千篇一律。
生离死别时,他咆哮;
为爱癫狂时,他咆哮;
情绪崩溃时,他依旧咆哮。
“大哥,咱能不能来点新鲜的?”
张铁林的表演也被批评为“只会吹胡子瞪眼”。
演皇帝用这一套就罢了,但在《倚天屠龙记》里,他饰演的杨逍,本应是潇洒不羁、风度翩翩的角色。
可他一出场还是那一套招牌动作,破坏了角色的独特气质。
也许他们的演技并没有问题,表现手法也没毛病。
但相似的情节看多了,观众就会感到腻,就会审美疲劳。
还好张译很聪明,他意识到了这点:
观众也许会爱你100次地重复,但也会在第101次时审判你。
有时候,沉淀何尝不是一种前进呢?
从“被坐扁的脸”到“被记住的魂”,张译用二十年写下逆袭悖论:
真正的演员,永远在观众遗忘时重生。
他的息影不是退场,而是把娱乐圈变成待机模式——下次开机时,必是王炸。
所谓沉淀,不过是等待着一场爆发。
部分参考资料:
封面新闻|二封影帝后选择继续休息 张译:好好生活,陪陪我的猫
文汇报|张译凭借《三大队》二封华表奖优秀男演员
环球网|张译二封华表奖影帝,宣布暂时息影
来源:司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