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华表奖的颁奖典礼上,张译又捧回了一座优秀男演员的奖杯。这是他第二次拿下华表奖影帝,成了奖史上第三个“二封”的男演员。按理说,演员拿奖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可他在后台接受采访时却突然说:“我打算暂时息影了。”这话一出口,不光现场记者愣了神,网上也炸开了锅——有
最近华表奖的颁奖典礼上,张译又捧回了一座优秀男演员的奖杯。这是他第二次拿下华表奖影帝,成了奖史上第三个“二封”的男演员。按理说,演员拿奖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可他在后台接受采访时却突然说:“我打算暂时息影了。”这话一出口,不光现场记者愣了神,网上也炸开了锅——有人掰着手指头数他这两年演过的角色,有人翻出他早年在《士兵突击》里的镜头,还有人盯着他在《三大队》里“独眼哭戏”的片段反复琢磨:这个总在屏幕上“拼命”的演员,怎么突然要给自己“踩刹车”了?
翻开张译这两年的作品表,确实有点“吓人”:2023到2024年,他参演的影视剧足足有近十部,《狂飙》里的安欣、《满江红》里的何立、《三大队》里的程兵……每个角色都带着鲜明的标签,可播出时间扎堆到让观众有点“消化不良”。用他自己的话说:“演到最多的时候,我首先自己烦自己了。”这话听起来实在,没半点明星架子。他说自己不是突然心血来潮,而是发现这几年像被一股劲儿推着走,作品一部接一部地上,连停下来喘气的功夫都没有。“演员不能离开生活土壤,否则表演就是纸上谈兵。”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让人想起他早年跑龙套时的经历——蹲在剧组吃盒饭,观察路人的神态,把生活里的烟火气都揉进角色里。现在他说要“停下来陪陪猫,去大街上走走”,反倒让人觉得这才是那个把演技扎根在生活里的张译。
网友们对这事的反应特别有意思。有粉丝开玩笑说:“以前催更像催命,现在突然想喊‘哥你多歇会儿’。”更多人则是点赞他的清醒:“见过太多演员红了就拼命接戏,张译却知道急流勇退,这才是对职业的敬畏。”还有人翻出他早年的采访,发现他早就说过“怕被角色困住”,如今真的说到做到。评论区里,“沉淀”“清醒”“尊重艺术”成了高频词,甚至有网友说:“他把领奖台变成了自省的舞台,这比拿奖本身更让人佩服。”
要说张译这次拿奖,《三大队》里的程兵一角绝对是关键。电影里,程兵因为意外失去右眼,靠一只眼睛演完了12年的追凶历程。后半段有场戏特别戳人:当他终于完成任务,没有大哭大闹,只有睫毛微微颤抖,眼角渗出泪光,连面部肌肉都在“说话”,把绝望、执念和释然全揉在了一起。网友们刷屏说:“这才叫教科书级哭戏,连伤痕都成了演技的一部分!”评委也透露,这种生理缺陷下的心理刻画,对演员是终极挑战,可张译硬是用细节让角色立住了——拍这场戏时,他提前在剧组观察刑警的生活状态,连走路姿势都反复打磨,就为了让观众相信,这就是一个把半生耗在追凶上的“偏执狂”。
有人翻出他这些年的角色清单,发现从《士兵突击》里温柔的史今班长,到《红海行动》里硬核的杨锐,再到《狂飙》里隐忍的安欣,每个角色都像从生活里长出来的。他不是靠流量吃饭的明星,而是实打实靠角色堆出来的演员。这次拿奖后,网友们突然发现,他已经悄悄集齐了华表、金鸡、百花“三大奖”影帝,还拿过飞天、白玉兰这些电视剧大奖,成了影视双栖的“大满贯”第一人。可他领奖时没提这些成绩,反而说这奖是“和观众的契约”,要是不好好生活、好好演戏,“观众会瞧不起,生活也会抛弃我”。这话听起来有点“轴”,却透着一股难得的真诚。
现在的娱乐圈,“内卷”成了常态:流量明星忙着赶通告、接代言,中生代演员忙着刷存在感,能在巅峰期主动按下暂停键的,张译算一个。有人可能觉得可惜:“正是事业上升期,歇久了不怕被忘了?”但更多人明白,演员的艺术生命需要沉淀。就像网友说的:“好演员就像酿酒,得有时间让生活的滋味慢慢发酵。”张译这次息影,不是退出,而是给自己充充电——去菜市场逛逛,看看普通人的日子;在家逗逗猫,享受点慢时光;甚至发发呆,让脑子空出点地方装新的感悟。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说不定正是下次爆发的能量来源。
回头看张译的演艺路,从跑了十年龙套的“小透明”到如今的“奖项收割机”,他靠的从来不是炒作,而是对角色的死磕。这次他选择息影,其实是给行业做了个示范:演员不该被流量和产量绑架,真正的好作品需要时间打磨,而演员更需要生活的滋养。就像他说的“演员不能离开生活土壤”,当越来越多演员在名利场里迷失时,张译的“急流勇退”反倒成了最清醒的选择。
都说娱乐圈是个“快”的地方,可张译偏要“慢”下来。这一快一慢之间,藏着的是对演员这个职业的敬畏,是对观众的负责,更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或许正如网友说的:“这样的演员,哪怕暂时不拍戏,观众也会一直等着他——因为我们知道,他回来时,一定会带着更有分量的角色,更打动人心的故事。”这样的清醒和勇气,比任何奖项都更珍贵,也让我们对中国影视多了份期待:当演员真正把生活放进心里,把角色刻进骨血,好作品还会远吗?
来源:胡侃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