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光剧团首席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京剧在“光影时代”焕发新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8 06:54 4

摘要: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京剧电影工程”影片展映暨《满江红》《红鬃烈马》首映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本次“京剧电影工程”展映集结21部京剧电影,规模堪称历年之最。除此之外,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牵头,12部中影出品的京剧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邵群玉】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京剧电影工程”影片展映暨《满江红》《红鬃烈马》首映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本次“京剧电影工程”展映集结21部京剧电影,规模堪称历年之最。除此之外,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牵头,12部中影出品的京剧电影还将从今年4月底开始,在全国119家影城进行长线放映,以光影之力与全国观众展开一场美好的京剧文化之约。

“我1991年从台湾跑来北京拜师梅葆玖先生,当时真有种‘石破天惊’的味道。从此,海峡两岸共同孕育了我。”在京剧电影《红鬃烈马》首映现场,该片主演、台湾国光剧团首席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回顾两岸京剧文化交流,讲述京剧艺术在光影时代的新生和当代的创新传承。

魏海敏

“用光影留住京剧之美”

环球时报:电影与戏曲结合的创新方式,为京剧带来了哪些生命力?

魏海敏:其实在没有电影的时候,京剧就已经开始流行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渐渐地出现一些戏曲电影,记录了梅兰芳等京剧大师的黄金时期。这对我们后辈帮助非常大,因为我们无法亲历大师们表演的现场,但电影给了我们细细观赏和学习的机会。

如今,我们的影视工业越来越发达,这让我感到十分幸运,既能通过老电影学习前辈艺术家的风范,又能用现代影视工业留住京剧艺术风貌。这次的“京剧电影工程”,也给了戏曲与观众对话的桥梁,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用当代审美重新诠释经典,跟现代观众有更紧密的连结。

环球时报:拍摄京剧电影时,如何平衡戏曲表演习惯和电影拍摄要求?

魏海敏:舞台表演跟观众是有距离的,需要我们放大动作。而电影近镜头虽然能呈现出京剧细节之美,却讲究表演自然,我们要把表情缩小,面部肌肉不能动得太厉害。此外,让观众感受舞台穿透出的原声很重要,但变成电影中的录音后,在艺术层面似乎有点遗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了呈现在银幕上就要做出一些调整。作为京剧演员,如何把柔化过的“唱念做打”与人物性格结合统一,尽量自然地让电影表演与角色融为一体,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台湾观众看到大陆剧团的演出乐坏了”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京剧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魏海敏:1991年,我从台湾跑来北京拜师梅葆玖先生,引发了很大的轰动。当时真有种“石破天惊”的味道,上百位前辈艺术家来到拜师典礼,都要看看“这个人是谁”。这段跨越海峡的缘分让我致力于从两岸艺术土壤中汲取养分——在大陆潜心钻研梅派精髓,同时在台湾大胆尝试创新剧目。从此,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两条生命线交织前行,海峡两岸的共同孕育,成就了我的文化血脉。大概从1993年开始,大陆剧团频繁赴台演出,京剧团、昆剧团……几乎每个月都有各地剧院到台湾演出。台湾观众天天有好戏看,真的是“乐坏了”!我觉得这不仅是文化交流,京剧就像文化脐带,传递着古人的智慧,同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为戏剧,我们的文化没有发生断层,五千年的历史得以传承至今。

“年轻人比我们想象的更懂戏”

环球时报:您认为《红鬃烈马》为何能流传至今?如今,京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魏海敏:这部“老古董”的故事陪伴我们几百年了,王宝钏和薛平贵这段叛逆的爱情,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也传递了“英雄不问出处”的信念。《红鬃烈马》能流传至今,我想是因为这些内核穿越百年,依然能在现代观众心中激起共鸣。

京剧从民国开始就有女性学习,当时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已经创造了非常好的不同表演风格,他们也把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女性形象创排了出来,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但在今天,女性绝对不是一种风格,她们有很多样貌。我主演的几部创新剧,像《欲望城国》中的麦克白夫人,《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中的王熙凤,《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都是人们口中的“坏女人”形象,反而特别受观众欢迎。

由此可见,戏曲发展到今天,大家已经了解到一个人绝不是单一化的。上月我还在台湾演了新戏《女王的名字》,我在戏中扮演慈禧太后。这部戏剧非常有趣,它融合了舞台剧和京剧,广受观众好评。我庆幸能够在这个时代,发挥我作为女性演员的特长,扮演各种不同的女性,挖掘她们的内在。

环球时报:您对京剧创新有何建议?京剧应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

魏海敏:创新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一定要有编剧、导演和演员的三度创作。当编剧和导演沟通好一个成熟的剧本后,演员再去发挥自己的魔力,把人物更好地呈现出来,编、导、演三者缺一不可。

我从1996年就到大学社团、商业组织等各处演讲,开始了所谓的“推广工作”。如今,做好“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接触大量的资讯,怎么让他们对戏剧产生兴趣、走进剧场,这需要契机和方法。我对此保持乐观,因为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他们非常聪明,有很强的分辨能力,一眼就能辨别出戏曲这种真才实学,绝对不是所谓的“快餐”可以比拟的。

戏曲的故事包罗万象,比如今年爆款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动作设计,很多都是汲取了京剧的养分。京剧能够给予人们和社会太多可能性了,大家唱戏的时候五脏六腑都能运动,学动作可以锻炼身体……亲身体会一下就知道了。我们专业演员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想出更多方法,吸引大家和我们互动,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是未来推广的重要一环。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