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广记》记载,初唐宰相卢承庆任户部尚书时,哥哥的女儿及笄了,他操心侄女的婚事,已经有了人选,但又有疑虑,问弟弟尚书左丞卢承业:“我选择的叫裴居道,有位极人臣之相,但恐怕要死于非命,全家遭难,侄女嫁过去是不是不合适?”卢承业答:“我也要看侄女有没有福气。”卢
《太平广记》记载,初唐宰相卢承庆任户部尚书时,哥哥的女儿及笄了,他操心侄女的婚事,已经有了人选,但又有疑虑,问弟弟尚书左丞卢承业:“我选择的叫裴居道,有位极人臣之相,但恐怕要死于非命,全家遭难,侄女嫁过去是不是不合适?”卢承业答:“我也要看侄女有没有福气。”卢承庆就喊侄女出来给兄弟们看面相。卢承庆这事找卢承业,恐怕是因为卢承业会看相。卢承业说:“裴居道就要做郎官了,女孩只能活到那时候,就算以后裴居道有事也波及不到我们卢家。”于是成婚。裴居道做到郎中的时候,卢小姐果然去世。
裴居道出自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东眷裴,祖父裴镜民曾任隋朝兵部侍郎,父亲裴熙载曾任唐太宗的尚书左丞。裴居道本人早期经历不详。唐高宗年间,他任左金吾将军,大概走的是武将赛道。天降大礼,他的女儿被指为太子李弘的正妃。裴氏有妇德,高宗曾向侍臣说:“东宫内政,吾无忧矣。”
后来裴居道再任左金吾将军,为了写谢表,遍访当时才子,请托吏部侍郎裴行俭的管书记苏味道;苏味道援笔而成,谢表辞理精密,盛传于当时。
然而李弘早逝无出,裴氏也就无缘母仪天下,他们仅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皇后,裴氏的卒年无可考,裴居道也就无缘成为在位皇后的父亲。高宗死后,两个儿子中宗、睿宗先后继位,高宗遗孀武皇后以太后掌权。垂拱元年(685年),裴居道任秋官(刑部)尚书。总算武太后还记得裴居道是故太子妃的父亲,是自己的亲家,任为同凤阁鸾台三品,为实质宰相,又任为内史,也就是其他时候说的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任上,他奉敕与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方质、删定官袁智弘、咸阳尉王守慎等删武德以后至于垂拱年间的诏敕为新格,即《垂拱留司格》六卷,删定《散颁格》三卷,也就是转行修书了,这恐怕是他仅可考的实在政绩了。
垂拱三年(687年),裴居道又任纳言,即其他时候说的侍中,门下省长官。
载初元年(689年),武太后巡幸洛阳,命裴居道留守长安;次年(690年),任为太子少傅,依旧同凤阁鸾台三品;又历任太子少保,封翼国公。
但是这一年,裴居道的一切都戛然而止,因为武太后想夺自己亲生儿子的皇位,对官员和宗室开始大清洗。酷吏趁机构陷,连既是太后爱女太平公主的夫婿又是太宗嫡女城阳公主之子的薛绍都不能幸免地死于一年前,裴居道一个过气的亲家更加没有保障,终被下狱而死,其诸子中,麟台郎裴望、司膳丞裴琏一并遇害,家产籍没,久后才昭雪。
裴居道的命运,只是武太后,也就是后来的武周女皇武则天执政时期众多炮灰宰相命运的缩影。不只是武将,文臣也难逃此劫。
早在唐高宗年间,还是皇后的武则天就找了很多文士为顾问,包括给事中刘懿之、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神客、右史周思茂、右史韩楚宾、卫敬业,为她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等九千余篇,在北门的内廷供职,称为“北门学士”。武则天利用他们分宰相之权。
《字海》一百卷等武后所著的书,其实都是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卫敬业等捉刀;其中以范履冰和周思茂在宫中最受亲遇,多参与政事。
范履冰,怀州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人;中进士后,就在周王李显府任户曹参军;后来奉召入朝为官,一做就是二十余年。
范履冰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新都尉卢照邻因病辞官客居东龙门山,范履冰与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质、水部员外郎独孤思庄、少府丞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符玺郎乔侃等写信问其疾病,并时时供其衣服财帛和药物。
李显登基为中宗,范履冰原本也能成为新君的旧部嫡系,然而中宗很快被废,这才轮到睿宗。垂拱元年(685年),凤阁舍人元万顷、范履冰等议请郊丘诸祠时增加唐高宗与唐高祖、唐太宗并列为三祖配享,获准。
垂拱年间,范履冰历任鸾台侍郎、天官侍郎,不久迁春官尚书,永昌元年(689年)又被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实质宰相,兼修国史。
但同样在载初元年(690年),他因所举荐的官员谋反遭到弹劾,被武后逮捕下狱,遭酷吏处决。
范履冰的六世孙范隋也不算什么著名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只因在唐懿宗年间任浙江丽水县丞时遭遇战乱不能回乡,只能就地生根,子孙就成了苏州人,在吴越国就地出道。吴越归宋后,这一支出了一位著名的大佬。他心怀天下,也爱弹琴,却只弹一首《履霜》,因此又称范履霜,不知道的看这名号只怕还以为他和他老祖宗是哥俩。但其实范履霜的大号,乃是范仲淹。
而贝州漳南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东南)人周思茂,自右史转任太子舍人。孟利贞称赞唐高祖的孙子黄国公李譔的文章“刘邻之、周思茂不过也。”周思茂官至麟台少监、崇文馆学士,垂拱四年(688年)下狱遇害,不仅无缘拜相,死得还比俩宰相早。同样无缘拜相的苗神客、元万顷是和俩宰相同年遇害的。
而小编之前提到的另一个炮灰宰相乐思晦,虽然晚死一年,事迹却模糊到还不如他童年无忌没为奴仆的未成年儿子。
还有与范履冰同期拜相的少年得志的博学之士邢文伟,是滁州全椒人(今安徽省全椒县襄河镇人),以进士迁太子典膳丞,顾名思义,照顾太子的饮食。当时的太子是李弘。乾封元年(666年),太子久在内宫不出,不见宫臣。邢文伟觉得这样不好,竟然把职务之便用在了太子头上,减了太子的膳食,并上书解释和劝说。太子谦虚地回信说我也不是故意的,只是最近多病又经常见父皇,实在抱歉。
邢文伟由此扬名,高宗也知道了他的事,认为正直可用。右史(起居舍人)缺位,宰相拟数名重臣补位,高宗就选了邢文伟。武后执政时,累迁凤阁侍郎,兼弘文馆学士。
天授元年(690年),内史王本立罢为地官(户部)尚书,邢文伟代之,成为了中书省长官。然而,死神来了——刚拜相不久的检校内史宗秦客(武则天的堂外甥)因贪污翻车,邢文伟受到牵连,贬珍州刺史,得去今天的贵州省上班,所谓夜郎自大的夜郎国大概就在那里。
有一天,有使者进入珍州。
邢文伟想不明白,怎么会有使者没事往珍州跑呢?是不是要来抓我的?
他不想受辱,自杀了。
相比之下,他罢相才大约一个月就被处决的前任王本立的形象就不那么光辉了。
来源:代牧益州阎文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