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此前参加剧社的经验,蓝苹的演艺之路走得很顺,当年6月就出演了话剧《娜拉》中的女主角,取得了广泛的好评。
1935年,江青改名为蓝苹,开启了在上海的演艺生涯。
因为此前参加剧社的经验,蓝苹的演艺之路走得很顺,当年6月就出演了话剧《娜拉》中的女主角,取得了广泛的好评。
首战的成功让蓝苹自信满满,她雄心壮志,欲要再创新高,恰好1936年夏衍创作了剧本《赛金花》,蓝苹就找上了夏衍,希望出演女主角。
然而,这一次蓝苹遇到了对手。在夏衍的候选名单中,除了蓝苹以外,还有一位就是王莹。
虽然夏衍很欣赏蓝苹,甚至还为蓝苹提出了设立AB两组,让两人分别在舞台上各显神通。但是,蓝苹最终还是落选了,王莹成为了唯一的女主角,并在后来的演出中声名大噪。
要知道,蓝苹在后来的历史中叱咤风云,其手段可谓十分狠辣。
那么这位叫王莹的演员又是谁?
为何她能让蓝苹在上海演艺生涯中遭遇首挫呢?
说起来,这位挫败蓝苹的女演员也不是普通人,她的人生之传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丝毫不逊色于蓝苹。
01王莹出生于1913年,是安徽省芜湖市人。
她早年的经历非常坎坷,10岁没了母亲,继母又经常欺负她,童年可谓苦不堪言。
王可随着年岁的渐长,这种痛苦都成了奢求,因为她的父母把她卖给了一户姓陶的人家里做童养媳。
陶家不同于自己家,王莹需要每天起早摸黑洗衣做饭,干的比仆人多,吃的比仆人少,日子更加苦了。
可即使如此,厄运还是不放过她,在她13岁那年,陶家大少爷对她欲行不轨,幸得她拼死反抗才躲过一劫。
可她的反抗令主人家不满,女主人抓着她一顿狠打。
王莹一路逃跑,最后只能舍命跳入了青弋江。万幸,恰好有一艘木船划过,船家救了落水的王莹,这才死里逃生。
可以说,从10岁以来,王莹每天的生活如同在地狱,所经历的一切都深深的刺激了她那幼小的心灵。
还好,在她死里逃生后,周围的人都义愤填膺,不少人扬言要去教训陶家大少爷。因为众怒难犯,陶家的人只能连忙表示再也不敢伤害王莹了。
此后,王莹的日子好了些,她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并以第1名的好成绩考取了芜湖女二师,成为了当时有名的才女。
但是,不管她成绩有多好,她都终归要长大成人,要嫁给她的未婚夫——此前逼得她跳水陶家大少爷。
王莹也不是没想过接受现实,可这位陶家大少爷实在是不堪,不仅不学无术染上了鸦片,而且还经常出去嫖娼,把身体都给掏空了。
怎么办?
那一天,王莹彻夜苦思,终于,她做出了决定——抗婚出走。
离开了陶家后,王莹孤身一人来到了长沙,之后几经辗转,进入了湘雅医学院护士学校学习。也正是在这一期间,她接触到了我地下党。
因为经历坎坷,王莹早就对各种封建压迫不满,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积极的为我党传送情报。
不过,地下工作是非常危险的,王莹经常被军阀和特务搜捕,不得不四处逃跑。
甚至,她还曾4次被捕。
但她的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始终坚贞不屈,坚持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因此,她通过了考验,于1930年先后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斗士。
除了革命意志坚定外,王莹还是一名优秀的演艺工作者。
1928年,为躲避军阀的追捕,王莹从南京逃到了上海,加入了夏衍等人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
刚开始,王莹只是把剧社当作掩护地下工作的幌子,但随着演艺天赋被开发,她也开始尝试着演出。
初时,她还只是被隔壁的复旦剧社拉去当配角,但随着她的演技越来越好,大家对她越来越重视,逐渐让她当陪角,当主角。
王莹的演技越来越好,演艺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出名。
从1929 年到1932 年,她先后主演了《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等知名影片。
同时,她也在积极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党做宣传工作,演绎了包括《炭坑夫》、《塞上风云》、《放下你的鞭》等体现反帝反封建和宣传抗战的话剧。
到1930年,王莹已经在上海演艺界颇有名气,被誉为“中国电影进展的一种路标”,还获得了“文艺明星”的称号。
甚至,就连后来著名的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赵丹,也在她的影响之下走上了表演的道路。
也就是说,到1936年时,王莹在电影界的名声已经相当大了,相较资历而言,此时才凭借《娜拉》一炮而红的江青是稍逊火候的。
因此,在1936年夏衍为《赛金花》挑选女主角时,虽然大家都很欣赏蓝苹,可最后还是让王莹出演女主角。
那么问题来了,王莹在“抢”走了蓝苹的女主角后表现又如何呢?答案是相当成功的。
1936年11月,《赛金花》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次演出,王莹将赛金花一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引得满堂喝彩。
很快,《赛金花》的大名传遍全国,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的奇迹。
此外,《赛金花》因剧本讽刺历史上的投降派,刚好也击中了当时蒋介石投降阴谋的要害。
因此,1937年王莹在南京演出时,曾遭到南京市市长指使特务破坏演出。
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打击,王莹始终临危不乱,依旧淡定的演完全场,丝毫不惧特务的威胁。
那一次,王莹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掌声,气得一旁的国民党反动派七窍生烟。
总之,虽然《赛金花》被国民党当局封杀,但这部剧和王莹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了巅峰。
02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王莹获得了空前的荣誉,金钱和地位呼之欲来,但她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修养,在大上海时中洁身自好。
在她独身居住期间,她的一切生活都十分简朴,屋子里也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书桌和一架钢琴。
而且,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莹又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参加了救亡演剧二队,并在当年8月前往北方为前线战士演出。
1939年,她又和金山共同组建了救亡剧团,前往香港南洋一带,为侨胞和国外人士演出,为国内募集资金支援抗日。
因为王莹演技好,且名声大,所以,剧团在南洋所到之处都是万人空巷,不仅募集了大量的资金,还激起了千万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热情。
大批海外华侨纷纷捐款,大批海外华人回国抗日。
也正是在此期间,王莹和周恩来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将剧团的演出和宣传抗日的情况秘密地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对此大加赞赏,说:只有我们党才有你们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
抗战全面爆发后,广西桂系在抗战中表现最为有力,各界的抗日进步力量都纷纷向其聚拢。
王莹等人也很欣赏桂系,于是就将剧团在南洋演出的募捐资金大部分都交给了桂系以支持它抗日。王莹等人的举动获得了桂系的好感,被其邀请来到桂林演出。
也正是在这次来桂之旅中,王莹认识了她的一生所爱:谢和赓。
说起来也是因缘际会,谢和赓在很早的时候就受组织派遣潜伏到了白崇禧的身边,因其才华出众,很快就得到了白崇禧的重用和信任,不仅被提拔为少将,还被委任为白崇禧的机要秘书。
靠着这层关系,谢和赓给我党传递了许多重要的机密情报,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次王莹来桂林,谢和赓代表白崇禧出面接待了她,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恰好,王莹和金山此前因为《赛金花》而走到了一起,但彼此地下党的身份不能暴露,所以二人的感情虽然不算太差,可彼此总是隔着一层,慢慢的二人的感情破裂了。
当王莹感受到谢和赓微不至的照顾时,她对这位帅气又有才华的机要秘书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不过,作为一名地下工作人员,她深刻的知道,感情和工作要分开来,因此她一直保持着克制。
但革命者也是人,在随时都有可能为组织献身的背景下,上级领导也不是不讲情面的。
在发现了王莹的想法后,王莹的上级李克农向其说出了谢和赓的真实身份,并鼓励她大胆去爱。
知道这个消息后,王莹喜出望外,她勇敢的开始了和谢和赓的恋爱。
然而,因为外人并不清楚谢和赓的身份,他们俩的感情遭遇到了巨大的阻碍。
剧团里的人批评王莹背叛自己的立场,桂系的军阀也借机打击谢和赓爱上了一个戏子。
总之,这事在当年的桂林闹得满城风雨。但两人还是顶着莫大的压力,坚持走到了一起。
结合后来的历史来看,王莹和谢和赓的爱情虽然有些复杂,但对两人的革命事业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1942年,白崇禧送王莹和谢和赓去美国学习,周总理借此勉励他们:努力搞好同美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争取美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战。
王莹和谢和赓不负所托,她们一面刻苦学习,一面同美国各方人士接触,很快就干出了成绩。
1943年, 王莹应邀前往白宫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受到了罗斯福总统和夫人的热烈欢迎,还与总统夫人合影留念。
紧接着,王莹又先后为史沫莱特女士做翻译,担任中国通赛珍珠在美国创立的东西方协会的董事兼中国戏剧部主任和中国剧团负责人,不断通过自己去影响她们对中国的政治态度。
最后,王莹还在美国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宝姑》,该书生动地描绘了20年代的芜湖风景,寄托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美国颇受欢迎。
在新中国成立后,王莹和谢和赓毫不眷恋在美国的荣华富贵,果断的要投身回国搞建设。
然而,他们的回国请求遭到了美国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夫妻二人被投入了监狱。
周总理一直很关心此事,他不断和美方进行谈判,最终于1955年逼迫美方放人,王莹夫妇这才回到了阔别13年的祖国。
03在回国的当天,董必武亲自设宴为他们洗尘,李克农、田汉等人来参加了宴会,对他们夫妻二人可谓是表达了充分的重视。
1956年,王莹被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剧本创作所,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一切,王莹都很满意,她重新抖擞精神准备干一番事业。
可就在此时,一个人不请自来。
不请自来的人就是江青,那个当年与王莹争夺女主角的失败者。
刚开始,王莹并没有在意当年的往事,只把对方当做久别重逢的朋友。而江青的表现也似乎很友好,曾多次托人对王莹说,有事一定要来找他。
王莹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她自然不会主动去找江青走后门,相反对江青还避而远之。
王莹此举让江青觉得很不满,她认为王莹这是看不起他,再加上当年因为竞选女主角失败而不得不结束上海的演艺生涯,江青想起来就觉得窝火。
于是,王莹就这么被江青给记恨上了。
初时,江青的手脚被束缚着,她并不能对王莹做些什么。
但随着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的爆发,王莹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在57年的风波中,谢和赓被划为右派,送往北大荒劳改。王莹也受其牵连,被迁居到北京西郊的一个农舍里,一住就是好几年。
还好,周总理一直关心王莹夫妇,所以在1960年的文代会期间,当他发现王莹没有参加后,就立刻派人去把她给接了过来,并且当众再次向众人介绍:王莹是我们党内不多的少年党员之一。三四十年代,她就是很优秀的演员。紧接着他又郑重的对王莹说:你做了不少工作,做得很好。
王莹知道,周总理这样郑重其事的在众人面前介绍她,就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要保护她。
果然,没过多久,王莹就提前从北大荒回了北京的老家。
对此,王莹十分感激周总理,为了报答他,她更加用心的创作,又根据自己在美国被监禁的经历,写了小说《两种美国人》。
然而,1966年,一场更大的浩劫来了。
在这场浩劫中,江青成为了主角,王莹的末日也因此到来了。
江青开始大力销毁她曾在上海过去生活有关的材料,上海滩当年的影视圈,基本都遭到了清算。
在这一过程中,王莹被江青算了旧账。
客观的说,当时的王莹因为身体问题已经沉寂很久了,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她。可江青还是把她给找了出来。
1967年2月,红卫兵闯进了王莹的家里,展开了长达半个月的反复搜索盘查。
在这半个月里,王莹24小时监控,还被时时刻刻反复进行刑讯逼供。
高强度的压力和时不时的刺激,最终让王莹的病情恶化,她先是胃疾发作,紧接着就瘫痪了。
可这还不够,王莹又被污蔑为是30年代的黑明星和美国特务,和丈夫于一同被关进了监狱。
了解往事的人都知道,王莹此次进监狱恐怕出不来了,江青一定不会放过她。当时很多同志都同情王莹,可在那样的背景下,大家都不敢出面,只能叹息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结果又是周总理亲自出面干预,他对江青说:王莹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是我们党少有的少年党员之一。
周总里积威犹在,江青不敢直接拒绝,她只能打太极,含糊其辞。在应付了周总理后,江青害怕王莹真的被解救出来,于是加紧对王莹的迫害。
王莹本就身体恶化到了极致,又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折腾,最终在1974年3月含恨去世。
对于这一切,周总理已无力阻止,因为他的时日也不多了。
在得知了王莹死讯后,他默默的叹息了一声,勉强撑着病体在1975年为王莹做了最后一件事情——指示有关部门将谢和赓释放出狱治病。
1975年5月15日,谢和赓出狱,曾天真的以为可以和妻子团聚,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可等待他的是6742的死亡通知单。
没错,他的妻子死了,死的时候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那一天,谢和赓昏了过去,醒来以后浑浑噩噩,精神已近失常。
回顾王莹的一生,她从绝境中萌芽,在党的关怀下绽放,在革命的年代里燃烧。她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传说,一生没有太大的遗憾。
但是,她本应该绽放更多的光芒,却在江青的干预下戛然而止。不得不说,这是文艺界的一大损失。
妻子的案子被平反后,谢和赓才渐渐痊愈,后在外交部工作直至离休,直到20世纪80年代,谢和庚的身份才被揭秘,此前,即使是亲人问起,他也只字不提。
谢和赓和王莹的婚后生活只有仅仅12年,朋友们都希望谢和赓能够走出来,重新找一位妻子度过余生,谢和赓在朋友的安排下相亲过很多次,都无法接受其他女性。
谢和赓专门到泰山请工匠打造了一枚戒指,上面写着“王莹宝贝”。他整理王莹的遗作,出版了两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宝姑》和《两种美国人》,有写下了30多万字的传记文学《永远在初恋》,在深深的思念之中度过余生。
参考文献
《“文艺明星”王莹的悲喜人生》
《周恩来与谢和赓夫妇》
《江青嫉妒的才女明星》
来源: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