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网红”罗玉凤发文求饶:曝光太多无法结婚,只想安静地死去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7 20:44 2

摘要:恳求大众“别再偷拍我了,我这辈子没指望了,曝光太多导致我婚都结不了,只想安静过完余生”。

2025年4月,一条来自美国华人圈的动态引发热议——初代网红“凤姐”(罗玉凤)在社交平台崩溃发声:

恳求大众“别再偷拍我了,我这辈子没指望了,曝光太多导致我婚都结不了,只想安静过完余生”。

镜头中,40岁的她身形发福,独行于纽约街头,与昔日张扬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凤姐在国外过得这么不好吗?她有没有后悔当初出国呢?

凤姐的成名始于2009年的上海陆家嘴征婚事件。

出身重庆农村的她,中专毕业后成为小学教师,却因“不甘平凡”辞职赴沪,以收银员身份谋生。

为突破阶层壁垒,她印发千份传单,提出近乎苛刻的征婚条件:男方需清北学历、精通经济学、外貌堪比刘德华等。

别说出身和长相都极其普通,就算有点姿色的人可能都不敢提出这种非分要求。

而她身高146厘米、大专学历、超市收银员职业,却十分自信。

这种反差巨大的“自信”,让凤姐迅速在网络走红,她登上电视节目。

在节目中自称“9岁博览群书,20岁达到智商巅峰”,并宣称“范冰冰不算什么,只有巩俐能与我比肩”。

她还参选足球宝贝,还扬言当不上足球宝贝就收了其他选手,比城墙还厚的自信真是无人能及。

她还参加《中国达人秀》,高唱跑调歌曲《爱情买卖》。

凤姐的走红伴随巨大争议。自称签约英皇娱乐、计划竞选美国总统,塑造“底层逆袭”人设,实则通过荒诞言论强化“丑角”标签,引发众怒。

2010年,她借旅游签证赴美,临行前放言“宁死也不回国”,最终遭社交媒体封杀,彻底淡出国内视野。

凤姐是真心相信美国梦那一类人。

无论是比尔盖茨的演讲、巴菲特的演讲,还是施瓦辛格的演讲,他们讲的故事是一样的。

故事的核心就是,在美国这个地方,无论是谁,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显然,凤姐对这点深信无疑。

赴美初期,凤姐幻想跻身华尔街,可现实却将她推入底层。

语言不通、学历不被认可的她,先是在唐人街美甲店当学徒,时薪8美元,每天工作12小时;考取美甲师执照后,月收入才勉强到2000美元。

语言是她最大的障碍。

虽然在美国待了15年,但她的英语仍停留在基础交流水平。

有媒体发文称凤姐考上了纽约市立大学时,不得不参加为期半年的语言强化班。

更尴尬的是文化认同危机。

凤姐的遭遇更为典型:她既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又难以回归华人圈层。因为本地人视其为“异类”,同胞则因过往标签避而远之。

这种身份撕裂在婚恋市场尤为残酷。

她尝试与外国人交往,却因文化隔阂沦为“快餐关系”,最终陷入“无人愿娶”的绝境。

凤姐的“网红”身份在海外华人圈也成为负担。

频繁被偷拍曝光后,当地华人避之不及,婚恋市场彻底关闭。

凤姐的困境是海外华人群体的缩影。

她的呐喊不仅是一个过气网红的生存挣扎,更折射出海外华人群体深层的孤独与身份迷失。

哈佛大学移民研究显示,近十年赴美华人中,38%遭遇过严重身份焦虑,24%产生抑郁症状。

当年说“信凤姐得自信”的人,现在反而成了最不接受真实我的人。

很多海外漂泊者,在海外文化夹缝中,会逐渐迷失自己的身份。

毕竟难以融入当地社交圈,又因过往争议被同胞疏离。在国外,语言与价值观差异筑起高墙。

凤姐的崩溃恳求,是对“被围观人生”的最后反抗,更是对身份认同危机的无声控诉。

过去移民还能靠“落叶归根” 找到归属感,现在连“根”都成了模糊的概念。

这种尴尬的处境,就会让很多在国外的人陷入“我到底是谁”的迷茫。

当全球化浪潮将更多人推向“夹缝”,如何构建包容的社群、重塑文化归属感,或许比嘲讽一个“过气网红”更具现实意义。

凤姐的“美国梦”算是已经破碎了,但她的挣扎与呐喊,或许将持续很久,因为一定还会有无数个凤姐去奔赴自己的美国梦。

来源:八姑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