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一道门,一扇窗,一座桥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7 13:15 1

摘要:在影片和影迷双向奔赴、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互鉴、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共生中,我们分明能看到,电影节正成为一道门、一扇窗、一座桥。

电影节:一道门,一扇窗,一座桥

文|融评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那电影节便是梦境的庇护场。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

百余年影史,造了哪些梦?

这些天里,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就将这些梦串联成了瑰丽的视听盛宴。

在影片和影迷双向奔赴、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互鉴、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共生中,我们分明能看到,电影节正成为一道门、一扇窗、一座桥。

一道通往大众精神生活的门

如今,电影已成大众的精神生活必需品。有人爱看科幻片里的星际穿越,有人爱看武侠片里的刀光剑影,有人爱看悬疑片里的人性迷宫,有人爱看文艺片里的呢喃碎语……

而电影节就是佳片“一站式集纳地”。本届北影节“北京展映”就共有300余部影片与观众见面,涵盖了全球佳作、经典修复、华语新锐等多元主题。

惠民补贴、多元排片和包容设计,吸引了不同年龄、身份、背景的观众来到北影节,让北影节不光成了星光熠熠的文化盛会,也成了人民群众互惠共享的盛大节日。

某种程度上,电影节就是任意门,推开后,人们能看到光影构筑的无数个平行时空;也是传送门,走进后,人们能看到另一个时空中的“自己”,灵魂也能在影像中找到有温度的回声。

一扇映照多元文明图景的窗

就展示文化软实力、推动跨文化交流而言,电影的作用无可替代。当中国正阔步走向世界、世界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时,电影节也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今年的北影节上,人们能看到用手机记录德黑兰聋哑社区寂静狂欢的《40分贝的爱》,能看到用惊悚外壳包裹瑞士社会毒品治理困局的《魔鬼之烟》,能看到以黏土动画演绎日本老龄化困境的《蜗牛回忆录》……

本质上,那些影片就是文化信使,在文化交流“红毯”上交递着各自的文化名片,在展映厅里演绎着人类情感的通用语法。

在此过程中,电影节成了文化的融汇地,让多样文化在光影长廊中相遇,也成了文明的互鉴场,能让多元文明在艺术殿堂里交汇。

一座连接影视产业生态的桥

电影是艺术,也是产业。从项目孵化到创作引导,从平台搭建到行业联通,北影节为电影人提供了从“种子”到“果实”的全链条支持。“评审+展映+工坊”模式,打通了从创作、制作、展映、商业化的通路,给了很多青年影人更多逐梦的机会。

电影节连接起了艺术与产业,也连接起了现实与未来:今年北影节的“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就汇聚了40余部先锋作品,包含VR、AR、MR、环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技术形态。

非但如此,电影节与城市经济的联动效应同样显著:从“票根经济”激活商圈消费,到“电影嘉年华”带动文旅热潮,光影的魅力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能。

作为这次北影节主会场的郎园Station,就以独特的工业风与文艺气质成为影迷与潮人的打卡胜地。凤凰汇里巷广场则化身“露天影院客厅”和“电影主题游乐场”,带动客流与消费增长。还有望京万象汇举办的“驾映朝阳影漾万象”品牌车展,华贸中心开启的“影动京城·骑遇星光”主题的骑行城市漫游计划,蓝色港湾联合商区内品牌推出的“一票回本”活动,都通过“电影+餐饮+娱乐”的立体化消费链路助力了商圈消费能级提升。

一个没有电影节的世界是不完整的。

电影节的价值,会体现在观众沉浸在光影建造的巴别塔的喜悦中,会反映在影迷在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看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纪念手绘海报展时的亢奋里,也会彰显在市民用一张票根解锁城市隐藏“惊喜”、体验“潮YOUNG影动全城”电影嘉年华活动的快乐里。

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节?

这就是答案。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