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第16届金扫帚奖将“最令人失望导演”再度颁给包贝尔时,舆论场已然分裂成两极:有人讥讽他“在烂片赛道一路狂飙”,也有人叹息“中国电影人何时才能学会直面批评”。这场以“刮骨疗毒”为初心的颁奖礼,在王宝强与包贝尔的对照中,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态度,更撕开了中国
从王宝强的“自嘲式清醒”到包贝尔的“破防式挣扎”
当第16届金扫帚奖将“最令人失望导演”再度颁给包贝尔时,舆论场已然分裂成两极:有人讥讽他“在烂片赛道一路狂飙”,也有人叹息“中国电影人何时才能学会直面批评”。这场以“刮骨疗毒”为初心的颁奖礼,在王宝强与包贝尔的对照中,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态度,更撕开了中国电影工业浮华表象下的深层病灶。
2018年,王宝强从程青松手中接过“最令人失望导演”奖杯时,台下掌声与嘘声交织。彼时《大闹天竺》以7.6亿票房狂揽春节档红利,却因剧情拼凑、笑点低俗沦为“段子集锦”。
王宝强在台上自嘲“第一次当导演确实欠火候”,却用行动将“耻辱”转化为创作燃料:他暂停导演计划,赴《一出好戏》剧组偷师,在《八角笼中》中以素人演员与现实主义叙事逆袭19亿票房。2025年,他带着监制剧集《棋士》归来,豆瓣开分8.2,观众惊叹“那个被群嘲的导演,用七年补上了电影学院的课”。
包贝尔的“金扫帚之路”更像一场荒诞剧。2022年,他因翻拍《阳光姐妹淘》被骂“东施效颦”,却在朋友圈长文怒斥“评委收了黑钱”;2025年,他执导的《动物园里有什么?》豆瓣4.1分,被网友调侃“把动物园拍成了动物版《乡村爱情》”。他始终将奖项视为“资本博弈的牺牲品”,却选择性忽略:当沈腾在《飞驰人生2》中用赛车戏诠释中年危机,当贾玲为《热辣滚烫》增重40斤再暴瘦,观众早已用脚投票——中国电影市场需要的是诚意,而非投机取巧的“翻拍流水线”。
从陆川《749局》特效五毛、剧情空洞,到胡玫《红楼梦》魔改原著、选角翻车,金扫帚奖的“黑名单”俨然成为烂片预警雷达。而奖项创始人程青松的犀利点评——“有些导演把观众当韭菜,把电影当PPT”——更是直指行业痼疾。
当王宝强用七年时间将“耻辱奖杯”打磨成“勋章”,当包贝尔仍在社交平台与网友互撕,这场关于“耻感”的博弈,早已超越了电影艺术范畴,成为检验电影人价值观的试金石。
金扫帚奖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是制造羞辱,而是呼唤敬畏。当资本裹挟下的“IP+流量”公式逐渐失灵,当观众开始用“退票”投票,中国电影人或许该明白:真正的“扫帚”,从来不是奖项本身
来源:city电影站